字词 | 浮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浮云》《浮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1864—1909)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内海文三14岁丧父,15岁只身来到东京,寄居叔父家中。叔父在横滨开小饭馆,家小留在东京。婶娘阿政放点小债,为人非常势利。堂妹阿势却是个娇艳的少女,楚楚动人。文三以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后,在某部当公务员,他的正直博学赢得阿势的好感,两人关系渐渐密切。叔父和婶娘也有意让他们结合。正当文三和阿势的关系处于“白热化”的时候,文三不善逢迎,被官厅裁员免职,惯于献媚邀宠的本田升得到提升。阿政改变了对文三的态度,信任经常来访的本田升。本田升在阿政家也施展开逢迎拍马的本领,邀母女游玩赏菊,请饭喝酒,打情骂俏,嘲弄文三,深得阿政的欢心。阿势开始还为文三辨护,不满母亲的变卦,对升也看不顺眼。但经不起升长时间的纠缠调笑和母亲的压力,逐渐转向升。尤其是劝文三通过升向上司说情,与文三发生争执以后,她讨厌文三,倾心于升。文三深为阿势的命运担忧,但又无力改变局面,在郁闷焦躁中寄希望于她能回心转意。小说至此结束,按作者原来的构思,还有升抛弃阿势,娶科长的小姨子,文三发疯等情节。 小说在四个男女交往纠葛的描述中,以巨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力量,剖析了明治中期的某些社会本质,塑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典型。文三和本田升是官僚制度下两类截然相反的形象。文三性格耿直,有知识,有渴求民主的愿望和独立的意志,不愿卑躬屈膝、丧失做人的尊严。但他软弱,缺乏行动的能力和斗争的勇气,陷入个人感情的天地不能自拔,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他的性格特征概括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升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迁升,不惜丧失人格;为讨好上司,不顾丑态百出。明知阿势不是他理想的对象,却贪图美色,作践她的感情。看到文三处于逆境,落井下石,肆意嘲笑。他见风使舵,口齿伶俐,有一套逢迎谄媚的处世经验,成为生活中的得意角色。作品通过两人命运的沉浮,批判了官僚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黑暗。阿势性情轻佻,美丽的外貌包容着一颗虚荣的心灵。她接受了新教育,也以具有新思想而自豪。但她追求的是表面的新,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没有真正理解,才有最后离开文三、投向升的行动。这一形象艺术地揭示了日本近代化肤浅的本质。阿政既有新时代的“金钱”眼光,又有许多旧的封建观念,新旧杂陈,是明治社会的“怪胎”。 《浮云》鲜明的社会性和批判性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小说的构思立意、人物塑造、结构布局、艺术表现都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题目“浮云”就是日本黑暗现实的象征。小说的结构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家庭爱情,暗写社会时代,以家庭矛盾来表现社会现实。作品中的描写细腻准确,揭示人物细微动作隐含的深意。文三的心理刻划,更是细致入微。他对阿势欲爱不能、弃之不愿的心理后;对阿政既厌恶她的势利,又不忘养育之恩的心理;对本田升感到强烈的憎恨,又无力报复的心理;矛盾复杂,又分明清晰,似乎能让读者触摸到他那悸动不安、软弱无力的灵魂。言文一致的文体,浓郁的写实气息,溢于言表的讽刺意味,都能体会到作者“为人生”的艺术见解和艺术匠心。 浮云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愿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张学增 译) 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普希金一样,为自由而歌唱,为自由而背叛了他“高贵”的出身,为自由而献出了生命。他们都痛恨农奴制和沙皇统治,同情十二月党人,因此曾几度被放逐。这首《浮云》便是莱蒙托夫第二次被流放高加索时动身之前写的。渴望自由的诗人很自然地在天空浮云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的心境与浮云构成了多重的主客体对应关系。 其一,浮云成为诗人渴望中自由的象征。诗人并没有直接唱出浮云的这种象征意蕴,然而很显然浮云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寄托。诗人此刻处于受伤的被禁锢的心境之中,而浮云却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流,来去无牵挂,这必然会刺激诗人的心境,成为诗人的渴望和精神极境的化身。这便是诗人咏唱浮云和这首诗的灵感机缘。 其二,在诗中浮云成为诗人苦难和漂泊的心灵对应物,诗人感到浮云是天空中“永恒的流浪汉”,和他自己一样“是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浮云的漂泊与诗人的漂泊在这里发生了深刻的共鸣,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这时浮云承载了诗人所有的苦难、漂泊和悲哀。 其三,随着诗人情感的展开,不由感到浮云对自己是陌生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因为什么变成流放犯的呢?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发展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最后诗人慷慨激昂,从根本上区别出浮云与自己的命运差别。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也就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对“浮云”这一意象的选取,很成功地找出它与诗人之间的同与不同,对诗情的完美表达起了很大的烘托作用。诗的层次感很强,层层递进,有起有伏。语言的感情效果好,读起来酣畅流利,一气呵成,在高潮处戛然停止,使人产生余音缭绕的审美快感。 (邵薇) 浮云 浮云fúyún━━ “浮云蔽日”,喻奸佞之臣。汉·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明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另见1115页“浮云”条。 ☚ 疽囊 害马 ☛ 浮云 浮云fúyún━━ 比喻变幻莫测。唐·杜甫《哭长孙侍御》诗:“浮云世事空。”又喻行止不定。唐·李白《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另见634页“浮云”条。 ☚ 海田 桑海 ☛ 浮云1比喻富贵利碌。宋范成大《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诗: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深。” 浮云2代称骏马。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五:“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浮云3比喻游子。唐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 “积水曾南渡,浮云失旧乡。” 浮云fú yún浮动在空中的云;飘动的云。此比喻小人。《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王逸注:“浮云行,则蔽月之光;谗佞进,则忠良壅也。”《九叹· 惜贤》:“冠浮云之峨峨。”王逸注:“峨峨,高貌也。言己独怀持香草,执忠贞之行,志意高厉,冠切浮云,不得而施用也。”《九怀·陶壅》:“浮云郁兮昼昏。” 浮云fú yún飘浮在空中的云。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氣象部 > 雲 > 浮雲 浮雲 fúyún 亦稱“蜚雲”。飄動不定之雲。《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周書·蕭大圜傳》:“嗟乎! 人生若浮雲朝露。”唐·柳宗元《閔生賦》:“波淫溢以不反兮,蒼梧鬱其蜚雲。” 浮云fú yún〖名词〗 流云 流云悠然飘浮的云:闲云 ☚ 多的云 云气 ☛ 易逝的事物 易逝的事物瓦上霜 ☚ 有关的事物 各种程度的事物 ☛ 文笔 文笔辞笔 另见:文章 措词 风格 技巧 ☚ 文笔、文理 各种文笔 ☛ 无用的事物 无用的事物有形无实的事物:空架子 纸老虎 绣花枕头 ☚ 不好的事物 有害的事物 ☛ 浮云fú yún❶飘浮的云片。左思《咏史》:“连玺曜前庭,比之犹~~。” 浮云长篇小说。二叶亭四迷作。1887年发表。通过主人公内海文三的遭遇,反映“自由民主运动”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可悲处境和愤懑情绪,揭露官僚机构的反动本质,批判明治文明社会的黑暗。小说塑造的内海文三这个不与旧势力合污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被视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 浮云floating clouds 浮云floating cloud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