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雪 江雪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他在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再现了一种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小石潭记》) 的艺术境界。与之相似,柳宗元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继王孟之后蔚为大家。六朝之后,佛道大行,而诗人们又多受佛道思想的浸染。于是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寓山水以禅宗和以李白为代表的游山水以访道,客体山水与人类社会的宗教混而化一的诗风。柳宗元放逐南荒不毛之地,尽管他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而这影响又与其身世遭际相共鸣,但山泽荒疬,宗教的外在形式毕竟削弱了些,这就使得他的山水诗作,虽然内涵与王李等前贤一致,外形却多与宗教无涉。其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谈宗教的宗教,这正与“禅”的本质特征相契合。《江雪》即是这样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外形,以枯冷凄清为内容,不言 “禅” 的禅诗。 此诗题为《江雪》,先已使人感到三分寒意,再看其诗,则无处不写其静,无处不觉其寒。起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从大处落笔,描摹出苍茫渺远的阔大背景:“千山”“万径”,宇宙空明,在这个目力所及的大千世界里,一切有生命者都已绝灭:“千山”,正是飞鸟翔舞栖息之地,“万径”,正是人类熙熙攘攘、你去我来之处,配以“绝”、“灭”二字,就形成了感觉上的极大反差。此时,当再增三分寒意。 此诗前二句是远景、是衬托,后二句是近景、是中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冰雪冻结的凝固世界,是“孤舟”“独钓”老翁的背景,是老翁(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也是诗人心灵窗口透视出来的客体自然。从句式 上说,人鸟灭绝,所以才会说此翁为“孤”为“独”;从内涵来说,在这个极其寒冷的世界里,人鸟灭绝正是孤舟独钓者的反衬。这是一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境界,无异于“接舆之髡首”与“桑扈之裸行”(屈原语),就其本质来说,是诗人摒弃社会、摒弃人类而独对自然的宗教境界——没有宗教外衣的宗教。当然,这也是一幅画卷:远处千山万壑、层峦起伏,覆盖着洁白晶莹的冰雪,雪面上没有一行人的足印,甚至没有一丝鸟雀的痕迹,在似乎凝止着的江面上,孤独地漂着一叶渔舟,一个身披蓑笠的渔翁,向寒冷的江面伸出了钓竿,而鱼儿此时,畏惧那寒冷的冰雪,早已潜入了水底,老翁垂钓的,仿佛是那扑面而来的寒江飞雪…… “孤”“独” 二字,是一篇之旨趣。此诗写于作者南贬永州之时。其时柳宗元“既窜斥,地又荒疬,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新唐书·本传》),正是此意。“蓑笠翁”是一篇之形象,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求于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他的另一首诗专以《渔翁》为题,“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比此处之渔翁的心境略好,那毕竟是陶然于山水了,可以参照一读。“蓑笠”二字,给此处之渔翁以服装道具,更增其真实鲜明之感。“江雪”二字是全篇之笼罩者,诗中主人公垂钓江中,“江”字自然是其所依附,而“雪”字则更是无所不在,它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原因,它使千山万径、孤舟老翁,无不置于纷纷扬扬的飞雪之中,读来空灵迷茫,颇具朦胧凄清之美,其中的禅意、禅境,读者自不难玩味。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吕温 ☛ 江雪 江雪唐诗篇名。五绝。柳宗元作。见《柳宗元集》卷四三。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全诗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背景,后两句写人物,生动地描绘出江上雪景和渔翁独自垂钓的情形,宛如一幅雪天寒江独钓图。其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实际就是柳宗元的自我写照,由此表现他政治上失意后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孤傲不屈的品格。全诗在简淡峻洁的文字中,充满着醇厚的神韵,具有无限的言外之意。苏轼称“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并引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作比较,认为后者不过是“村学中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引《洪驹父诗话》)。杨万里也作诗说:“令人还忆柳柳州,解道千山绝飞鸟”(《次昌英主簿雪韵》),对此诗给以很高评价。后来雪江垂钓成为画家经常选取的题材,亦可见该作影响之深远。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渔翁 ☛ 《江雪》《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蓑笠(suo li梭立)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叙写雪天江上的景色和渔翁独自垂钓的情形,凝敛峻峭,简淡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宛如一幅雪天寒江独钓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的第一、二句,从宏观角度写背景,写群山原野。“千山”、“万径”是一种想象、夸张,都极言范围之广,境界之阔。千座山,万条路的景象是摸不着的,在有限空间所构成的画面上也是无法看到的,但人们通过诗歌语言,运用联想,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广阔无垠。“鸟飞绝”,是说连一只鸟都没有了;“人踪灭”,是说连一点人的踪迹也不见了。本来“绝”和“灭”就是一种极端的状态,现在前面分别冠以“千山”和“万径”,就显得更加突出,可说把环境的幽冷沉寂充分渲染出来了。这两句诗里还没有写到雪,但那“鸟飞绝”,“人踪灭”的冷寂境界,显然就是由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严寒无比的天气所造成的。可谓不着一个“雪”字,却先显现了雪天的威力及其导致的后果。总之,这两句从总体上进行描写,设置了凄寒荒寂的氛围,为下面两句诗预作铺垫。 诗的三、四句从微观角度写主要对象,写人物。如果说前两句包含着想象、夸张的成分,那么这两句就完全是写实,是具体而细致地描绘江乡雪景: 在漫天雪飘的寒江中,一叶孤舟上坐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那里独自垂钓。“蓑笠翁”是本诗的中心,他在浩瀚无边的背景下,在画面上虽然显得很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地位,可说整首诗就是为了突现这个人物,为了传写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在 “千山”、“万径”的衬托之下,一个 “孤” 字,又一个 “独” 字,写尽了人物的孤独、寂寞。诗尾 “寒江雪”三字,则不仅扣题,而且也是诗的点睛之笔。字面上是说寒江上的雪,实际这雪在诗里笼盖一切: “千山”、“万径”上是雪,“孤舟”、“蓑笠”上也是雪,纷纷扬扬的大雪构成了一个洁白的银雪世界。就是在这个雪的世界里,在“鸟飞绝”、“人踪灭”,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环境中,这个渔翁却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凛然不可侵犯似地端坐垂钓。可见那个“独钓”的“独”字,不仅包含有“孤独”感,表现了渔翁的孤寂冷清;而且具有“独特”意,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孤傲品性和坚韧意志。这个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的自我写照。 柳宗元有治国之才,怀济世之想,但由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远贬荒州,从此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得实现,常存孤危之感。但另一方面,他又一再声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与韩愈论史官书》),表示要坚持自己进步的政治理想。作者在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身上,就寄托了自己这种孤独苦闷而又决不屈服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对比手段用得很成功。从宏观角度大处落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写背景和从微观角度小处着笔,运用具体写实手法描摹人物适成鲜明对照,背景越写得广阔寒寂,越映衬出人物的孤独冷清和特立独行,诗篇的题旨也越发显得突出。该诗的构局也极精巧。诗中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二十个字,包含有二十种意思,写出了广和狭,大和小两类事物,作者对此像绘画中的“经营位置”一样,加以巧妙的组织安排,布置搭配,构成完整的江雪垂钓图景,显得非常和谐精美,鲜明生动。此外,全诗四句都是景语,没有一句情语,可是通过雪天独钓的渔翁形象,却把诗人孤独不屈的精神曲曲传出。苏轼评柳宗元的诗说: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这诗就写得简淡清爽而又凝重淳厚,在峻洁的文字中,充满着一种 “味外味”。 江雪柳宗元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县) 期间。 自轰轰烈烈的 “永贞革新” 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 “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 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 ! 怎么会是这样呢? 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 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 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 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①。孤舟蓑笠翁②,独钓寒江雪。 【解题】 此诗作于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三称此诗为作者“托此自高”,很有见地。此诗成为后世许多山水画的题材。 【注释】 ①二句极写大雪中环境的静寂,群山中栖鸟不飞,所有路上行人绝迹。②蓑(suo):蓑衣,棕制的雨具。笠(li):笠帽。 江雪〔1〕《江雪》是柳宗元贬谪永州十年间的名诗。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他生活在唐王朝中期,鉴于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锐志政治改革,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八名成员被贬边远州郡司马,时称“八司马”。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十年后转柳州刺史,卒于任,时年四十六岁。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文学大师,“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又是杰出的诗人,以山水诗和抒情诗见长,善于锤炼字句,描写峻洁、澄明的境界。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首五言仄韵绝句,借歌咏独钓寒江的渔翁,寄托自己的情怀。乍看,这是一幅十分幽静的山水画,却蕴含着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既不屈服又感到孤独的心境。在这寒冷寂清的天地间,尽管鸟飞绝,人踪灭,而老渔翁不畏冰雪,仍独钓寒江。形象虽然孤独,却表现出不同时俗的孤傲清高,在风雪中凛然不可侵犯。这被幻化、美化的形象,正是诗人内心的寄托与写照,反映了他在政治打击下不屈不挠、凛不可犯的孤傲情操,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岑寂。在艺术上,诗人成功地描绘了于风雪迷漫的大江中渔翁孤舟垂钓的画面,把大笔濡染和细笔精雕结合起来,远景近景相配合。诗笔清峻秀美,诗句简洁凝练。 江雪
【译】 座座高山、千峰万壑, 何处有鸟儿的踪影—— 你这生命的精灵? 条条山道、千路万径, 哪儿有人的影踪——你这精灵的生命! 只有孤舟一叶,蓑笠老翁, 独自垂钓在 寒气凝止的江雪中。 【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在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再现了一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的艺术境界。同时,柳宗元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历程中,继王孟之后,蔚为大家。他的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 此诗题为《江雪》,先已使人感到三分寒意,再看其诗,则无处不写其静,无处不觉其寒。起首二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描摹出苍茫渺远的阔大背景:“千山”、“万径”,宇宙空明,在这个目力所及的大千世界里,一切有生命者有感觉有意识者都已绝灭:“千山”,正是飞鸟翔舞栖息之地;“万径”,正是人类熙熙攘攘,你去我来之处,配以“绝”、“灭”二字,就形成了感觉上的极大反差。此时,当又增三分寒意。 此诗前二句是远景,是衬托,后二句是近景、是中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冰雪冻结的凝固世界,是“孤舟”“独钓”老翁的背景,是老翁(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也是诗人心灵窗口透视出来的客体自然。从句式上说,诗人说自己的“孤”为“独”,这正是承上文人鸟灭绝之意而下;而从内涵来说,人鸟灭绝又是孤舟独钓的反衬。这是一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境界,无异于“接舆之髠首”与“桑扈之裸行”(屈原语),就其本质来说,是诗人摒弃社会、摒弃人类而独对自然的宗教境界——没有宗教外衣的宗教。当然,这也是一幅未用画笔的画卷,是江雪独钓图:远处千山万壑、层峦起伏,复盖着洁白晶莹的冰雪,雪面上没有一处行人的足印,甚至没有一丝鸟雀的痕迹,在似乎凝止着的江面上,孤独地漂荡着一叶渔舟,一个身披蓑笠的渔翁,向寒冷的江面伸出了钓竿。而鱼儿此时,畏惧那寒冷的冰雪,早已潜入了水底,老翁垂钓的,仿佛是那扑面而来的寒江飞雪。……将此图悬于堂内,恐三伏盛夏也会觉其寒气逼人吧! 此诗“孤”、“独”二字,是一篇之旨趣。此诗写于南贬永州之时。柳宗元“既窜斥,地又荒疬,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新唐书·本传》),正是此意。“蓑笠翁”是一篇之形象,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放浪于山水的人生追求。“蓑笠”二字,给此处之渔翁以服装道具,更增其真实鲜明之感。“江雪”二字是全篇之笼罩者。诗中主人公垂钓江中,“江”字自然是其所依附,而“雪”字则更是无所不在,它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原因,它使千山万径、孤舟老翁,无不置于纷纷扬扬的飞雪之中,空灵迷茫,颇具朦胧之美。 江雪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柳宗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押入声韵的小诗。此诗最为古今赞赏,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它描 绘了一幅自然、幽静、寥廓、清寒的画面。前二句写远景,显得空蒙、辽远;后二句写近 景,则显得幽寂、孤寒。“千山”、“万径”铺盖着白雪,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展示的是寂 静、纯洁、寒冷、寥廓的大背景,为大雪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渔翁做了有力的陪衬, 使之形象更为清高,性格更为孤傲,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遭贬后寂寞、孤独、凄寒的心 境。其用字更为绝妙:一个“绝”字,一个“灭”字,可见环境极度的清冷、幽僻、寂寥;一 个“寒”字,一个“雪”字,更给这清冷、幽僻、寂寥之境增添了浓郁的严寒肃杀之气。如 此用字,不仅容易形成冷中含峭、峭中见冷的冷峭格调和诗境,更能显示渔翁清高孤 傲、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展现了诗人遭贬后不畏恶劣生活环境的 精神世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待作于永州,为唐人五绝名篇。诗中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二句是背景、远景,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雪景。这空旷的世界图景隐含着双重意蕴,一是象征政治气候的严寒,以衬托后二句表现的对这种严寒的无所谓;一是隐含封建士大夫的某种人生观念,也就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尤其是《尾声·飞鸟各投林》所表现的看破红尘的观念,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所以这两句也就成为对人生彻悟的禅境。 后二句是近景、特写,是处于前述画面中心的人物。这人以渔翁形象出现,为蓑衣箬笠覆盖,端坐船头,俨若禅定。他坐在冰天雪地中而不为冰雪所动,他在垂钓而心不在鱼——与其说在钓鱼不如说在钓雪。这是一个象征,不为险恶严寒所动的独立不迁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通过“孤”、“独”与“千山”、“万径”的对比,严寒与不畏严寒的对比,诗人赞美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成功地表现了一种人格美。前人认为诗中渔翁乃诗人“托此自高”(唐汝询),十分中肯。此诗与李白《独坐敬亭山》在精神风貌相仿佛,而造境则戛戛独造。 江雪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也是柳宗元诗歌中最受人赞颂的名作。它作于柳宗元贬谪之所永州。此篇无多文字障碍,不作详细诠释,只讲以下三题。
诗篇提供给人们的是一帧“寒江独钓图”,在尺幅万里的构图中,让你驰骋想象—— 在这里,众鸟飞尽,自然界一切静穆;在这里,人迹罕见,人世间处处寂寞。总之,这是一个没有春天,没有欢乐,甚至没有生命的“原始洪荒”! 诗人首先把人们引进了空阔、静寂和死灭的境界中去。 但是,诗人笔锋一转,在一望无垠的广阔空间里,摄入一个“雪原寒江,孤舟独钓”的镜头,让人们又感到荒原上的春色,冷峻中的温暖,静寂中的呼唤和死灭中的生机;还让人们看到:“孤舟笠翁”和“寒江独钓”的崇高形象,让读者的灵魂向巅峰升华。
乍看,柳诗似乎只是给人以呈现自然景物图,但当你进入它的诗的境界之后,就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信息——遗世独立的情趣。这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一种人生观念。他们往往把世界看成自己对人生大彻大悟的“禅境”,他们就在这虚无缥渺的禅境中做着遗世独立、高蹈隐遁的幻梦。他们在人生征途上的艰辛跋涉中是非常渴见到“生命绿洲”的,而“独钓寒江雪”,正是所渴望得到的一束黑暗中的烛光。因为现实中充满着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以及欢乐与苦难的矛盾斗争,事实上并不存在“独钓寒江雪”那样的静穆美好的境界。但是,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需要有这种境界的存在。这是由于它提供了一尊人格独立、意志伟岸的崇高形象,使进退维谷的人士们,于沉黑的心灵里亮起一束光华,从而获得某种慰藉和鼓舞。
此诗在诗歌艺术构思和表达手法上,一个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若干对立因素加以有趣的组合。 我们如能细细体悟其中的艺术构成,可以见到它的多重的对比层次: 第一、积极与消极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消极抗议,同时又是对怯懦人们的一种积极引导。它既是一次逃遁,又是一次挣扎。 第二、极小与极大(即众与寡)的巧妙统一。此诗的信息载体极小(全诗只四句二十个字),而承载的信息量却极大(即丰富的暗示性象征世界),所蕴藏的信息值也极高。 第三、喧闹与孤寂的有趣组合。“千山飞鸟”、“万径人踪”,把一个人世间的诸多纷争和大自然无比的喧闹形象,而十分简洁地表现了出来。但诗人却又用了“绝”、“灭”的否定性语词,加以彻底否定,把一个喧嚣世界,归之于虚无,化之为孤寂,使之同诗人“复归宁静”的旨趣相合;与“绝”、“灭”对应,又用了“孤”与“独”,更浓化了孑然卓立的气势。 第四、冷与热的突出对比。诗中的“渔翁”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酷寒世界。但在这里,却有不畏严寒、孤舟独钓的“簑笠翁”的活动。其动力,一定是内在生命的巨大潜能,使诗歌最终表现了敢于同恶势力抗衡的无比热情和决心。 江雪柳宗元 读这首诗时,不要忘记它始终描写的是雪中的景象。纷纷扬扬的大雪使千山万岭上的禽鸟不敢出飞,密密匝匝的雪花断绝了阡陌道路上的人迹。在这白茫茫一片的天地间,唯有一个人披蓑戴笠,孤舟独钓。蓑笠翁,夫子自道也。雪中垂钓显然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此时鸟不飞人不行,要此独卓也!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期间,不平之气从柳宗元此时的许多诗作中透露出来。这一蓑笠翁的形象不单是政治层面上反抗者的形象,而是有更深层的象征。不管人生如何坎坷,都要我行我素。作者不以不为世人理解为憾,反以清高孤傲为荣。整首诗贯穿的就是孤舟独钓的精神。当然这条精神之路是寒冷的,作者只有在世人的冷眼中踽踽独行。为什么要走下去呢?仅仅是为了反抗吗?他是否在这条道路上寻得了什么——也许那里有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吧?有人说这首诗的境界未免孤寂,我认为“独钓寒江雪”落脚在一个“雪”字上,漫天飞舞的大雪急急奔向江水,接着化为乌有,这是一个扰人的动态景象,处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心是难以寂静的,也许在蓑笠翁孤寒外表的掩盖下,正有一颗不平静的心在颤动。 《江雪》jiang xueSnow on the River→柳宗元 (Liu Zongyu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