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圜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圜丘 汉圜丘或称“天郊”、“南郊”,西汉时祭天之坛。古人根据“天圆地方”之说,筑祭天之坛为圆形土丘,故称圜丘。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于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立泰一祠以祭天,并于元鼎四年在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置后土祠以祭土地神,这是汉武帝至汉成帝八十年间,西汉诸帝举行祭祀天地活动的主要地点。汉成帝即位之初,宰相匡衡上言说,甘泉泰一祠位于汉长安城之北,不符合“祭天南郊,就阳之义也”的古制;汾阴后土祠在汉长安城的东方,也不符合“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的古制。汉成帝遂于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十二月罢甘泉、汾阴祠,分别在都城长安南郊与北郊建圜丘坛和后土祠。次年正月,罢雍五畤。《三辅黄图》卷五:“汉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水经注·渭水》:“渠南有汉故圆丘,成帝建始二年,罢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又《长安志》引《括地志》:“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周家围墙附近。建始元年之后,天地之祀仍搬徙不定。《汉书·郊祀志》载,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十月,皇太后以成帝久无继嗣,疑“殆在徙南北郊,违先帝之制,改神祗旧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继嗣。”从而罢长安南北郊,复甘泉泰畤与汾阴后土祠。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成帝无嗣而终,又复长安南北郊如故。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十一月,汉哀帝久疾未瘳,又以“继体之君不宜改作”, 再次罢长安南北郊,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大司马王莽与太师孔光等六十七人联名上奏汉平帝, 再次恢复长安南北郊。 ☚ 竹宫 泰一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