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土保持林建设典型模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土保持林建设典型模式

水土保持林建设典型模式

各地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创造的水土保持林建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
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区位于晋东南、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陇中黄土丘陵以东的广大地区,台塬和沟壑为其主要地貌特征。海拔多在1000—2000米,年平均气温7—13℃,极端最低气温-16.0—2.5℃,极端最高气温34—40.5℃,大于或等于10℃的年有效积温2500—4123℃,年均降水量525—730毫米,无霜期140—224天。土壤以黑垆土、褐色土、褐土为主。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植物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沙棘、酸枣及蒿类。该区是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由于塬边沟蚀严重,水土流失从而成为本区最大的限制因素。因此,应加强塬边防护林的建设,以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在塬面,营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防护林网,规模发展经济林,大力推行林粮间作,力争使之成为我国主要的干鲜果品基地和森林资源培育基地。该地区的典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有: 塬边防护林体系营建模式; 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地埂经济林建设模式; 侧柏沙棘混交林建设模式;河流护岸林建设模式;水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长城沿线以南,高原沟壑区以北,包括晋西、陕北、内蒙古南部、陇中、青海东部等地区。年平均气温5—11.3℃,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2800—3800℃,无霜期140—186天,年均降水量400—500毫米。地形由梁、峁、沟、川等组成,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0—20000吨/(平方千米·年),局部地区高达30000吨/(平方千米·年),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受水土流失影响,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已演变为黄绵土,土壤相当贫瘠。主要植物有大针茅、长芒草、艾蒿、柠条、锦鸡儿等,属典型草原地带。该区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土壤瘠薄。治理应以综合措施为主,在稳定农田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以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河岸护岸林、经济林等林种构成的防护林体系。由于本区雨水较多,热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种植业,因而具有建设干鲜果品基地的独特优势。该地区的典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有: 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 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 薪炭林营建模式; 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 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 干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刺槐与其他树种混交造林模式;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长江上游中、低山区。低中山是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上游、沱江上游、岷江中上游、金沙江中下游、乌江流域。低中山是长江上游众多一、二级支流的发源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山体大、坡面长、坡度陡,地表组成物质稳定性差; 暴雨多、强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陡坡耕地分布广,水土流失面积大; 土壤侵蚀严重,侵蚀模数达4000吨/(平方千米·年) 以上。该区林地资源多,气候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但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质量较差,效益不高。针对低中山山高陡坡、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重点采取人工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体系。该地区的典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有: 泥质页岩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低中山黄壤、黄棕壤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低中山区一坡三带配置模式; 竹林综合开发模式。
长江上游丘陵农区。该区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的丘陵区,主要为盆中紫色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向斜丘陵,占上游地区总面积的8%。丘陵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好、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主要的粮食产区。该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土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森林植被少,农民群众缺薪少柴。林地与农地交错、镶嵌。丘陵区大部分已开垦耕种,丘坡、丘麓、丘顶均有耕地,旱地比重大约占30%,有的甚至达70%。丘陵区大于10°的坡耕地占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占10%—20%,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之一,尤其是因顺坡耕作加剧水土流失,使丘陵区成为强度以上侵蚀区。丘陵区的治理重点是水土保持,合理配置树种、林种,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营建水土保持林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农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水土保持林建设应充分利用荒地和丘顶脊、埂坎、陡坡岩石裸露地及 “四旁” 地。丘陵区合理的农林结构为农地(田) 占70%—75%,林地占25%—30%,即水土保持林体系应占土地面积的25%以上。在防护林体系中,防护林为40%—50%,用材林为20%—25%,经济林为15%—20%,薪炭林为5%。以保持水土、防止侵蚀、控制旱涝灾害为主要目的的林种应占80%以上,其中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应占90%以上,以形成合理的林种结构,形成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体系。该地区的典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有: 生态经济沟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丘陵、山头桤柏混交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道路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庭院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蚕、桑、果立体开发治理模式; 低山、丘陵区松栎混交模式; 水土保持薪炭林建设模式; 低效针叶纯林补阔种草治理模式。

☚ 水土保持林生态工程   坡面荒地水土保持林 ☛
000004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