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仙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仙病害narcissus diseases

世界已知30余种,中国至1991年有近10种。为害叶的有大褐斑病。为害球茎的有基腐病、曲霉病(Aspergillusniger)、青霉病(Penicillium spp.)和线虫病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Narciscus mosaic virus,NMV)、黄条斑病(Narciscus yellow stripe virus,NYSV)、隐症毒病(Narciscus latent virus,NLV)等。中国尚无报道的为害球茎与根的重要病害有火疫病(Sclerotiniapolyllastis)、菌核病(S. narcissicola)。重要的是大褐斑病、基腐病、病毒病,局部地方线虫病也值得注意。
大褐斑病 又称叶枯病,分布浙江、上海、福建、云南、台湾。1983~1984年,浙江舟山地区发生严重,病情指数达39~95。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叶斑、叶枯。早期多发生于叶片顶部,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汇合成不规则的褐色、红褐色条斑,病部周围失绿变色,与健康组织界限分明。后期病斑表面粗糙,略呈疮痂状,病部撕裂,密生深褐色小点(病菌分生孢子器)。重病株比健株地上部提前30~40天枯死。病原物为水仙壳多孢,半知菌、球壳孢目。除水仙外,还能侵染孤挺花(Amaryllis spp.),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var. sinicum)等花卉。水仙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多花水仙病重,青水仙、喇叭水仙、臭水仙感病较轻。江、浙一带4月至5月雨水多时发病严重。病菌在水仙膜质鳞片内,或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也可在孤挺花等其他寄主上越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再侵染频繁,潜育期4~7天。气温与降水频率是影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病害控制: 避免连作; 种球在种植前或收获后消毒,及时清除病残体; 发病期间喷施百菌清、克菌丹或波尔多液。
基腐病 又称干腐病。分布于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病根呈褐色软腐,向基盘发展,沿鳞片向上蔓延,受害球茎纵向开裂,地上部叶由顶部向基部逐渐失绿变黄,直至凋萎。病株不同程度的矮化、扭曲; 贮藏中,被害球茎呈褐色或浅红褐色干腐,其上有时可见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尖孢镰孢水仙专化型,半知菌,瘤座孢目。贮藏期通风不良,温、湿度过高发病重、带病球茎是主要侵染源,也可在病残体或土内越冬,田间5月至6月为发病盛期。病害控制: 可用福尔马林或苯莱特液浸泡种球; 收获时避免球茎受伤,及时剔除、销毁病球茎。
病毒病 花叶病分布普遍,中国水仙产区均有发生。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叶上出现轻微褪绿小斑,形成绿色斑驳,病株早衰,花箭少,球茎小。田间1月中下旬开始发病。病原物为水仙花叶病毒(NMV),粒子线条状,属马铃薯X病毒组。寄主范围广,包括各种水仙和风信子,老枪谷、长春花、三色旋花、千日红、矮牵牛、豌豆、长车前、绒缨菊等。主要以带毒球茎及机械方式传播。黄条斑病在上海、福建、广州、四川均有分布,为害漳州水仙和崇明水仙。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病叶粗糙,沿叶脉产生黄色条斑或系统花叶,花器上有类似症状,严重时叶扭曲黄化,植株矮小,球茎退化。病原物为水仙黄条斑病毒(NYSV),粒子线条状,属马铃薯Y病毒组。有风轮状内含体。主要以带毒种球传病,叶蝉、豆蚜及土壤线虫等介体通过汁液、接触等均可传播。病害控制: 处理种球; 茎尖脱毒组织培养; 建立无毒种球基地。
线虫病 使植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球茎小、基盘腐烂、花少,严重时不能抽叶开花,部分或全部腐烂,剖开球茎,可见褐腐鳞片与健康白色鳞片相间的环纹。病原物为堆肥生滑刃线虫和甘薯茎线虫。植物线虫,垫刃目。主要由带线虫的球茎传播,除自身为害水仙外,还可传播病毒,使根部易受真菌侵入。病害控制:严格检疫和热水处理种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