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菌原体plant mycoplasma又称支原体,一类最简单的不具有核膜包围成细胞核的原核生物。不同于细菌的是菌原体细胞形态具多型性,不存在细胞壁。 简史 1898年从欧洲流行的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上第一次分离到这类病原微生物。以后又从各种动物体内和自然界的污水、土壤等处分离到类似的微生物。当时报道这类微生物的形态和培养性状与一般细菌不同,但由于研究不多,长期未给予分类命名。1956年美国的爱德华(Edward)和丹麦的弗伦特(Freundt),提出将这类单细胞微生物成立新属,称菌原体属(支原体属Mycoplasma),并相应地成立菌原体科(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菌原体目(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放入裂殖菌纲(Shizomyces)。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更多菌原体微生物的发现,1967年他们又建议成立一个新纲,称柔膜菌纲(Mollicutes),与裂殖菌纲并列。日本的土居养二(Doi)1967年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发现有菌原体的寄生,从而首次证实菌原体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1984年《伯杰(Bergey)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将菌原体单独成立为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与细菌并列。 分类 软壁菌门仅有一个柔膜菌纲,包括所有的菌原体种类。与植物有关的菌原体属于菌原体目(支原体目)中的3科一类。❶菌原体科(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菌原体属(Mycoplasma支原体属)。培养生长需要提供甾醇; 基因组分子量约5×108道尔顿; NADH氧化酶分布于细胞质中。 ❷不需甾醇菌原体(支原体)科(Acholeplasmataceae)不需甾醇菌原体(支原体)属(Acholeplasma)。不需提供甾醇就能生存; 基因组分子量约1×109道尔顿;NADH氧化酶位于细胞膜上。 ❸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螺原体属(Spiroplasma)。菌体生长的一定阶段呈螺旋形; 培养生长需要提供甾醇;基因组大小约1×109道尔顿; NADH氧化酶分布于细胞质中。 ❹类菌原体(类支原体) (Mycopla-sma-like organism)。一类引起植物病害的菌原体(支原体),目前还不能分离培养,因而未能确定其分类位置和定名,暂归为这一类。 分布 菌原体已从人体和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中分离到。其中一部分是致病的,也有不致病的。从动物的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统比较容易分离到菌原体,也可从其他器官中分离到。有一类菌原体或类菌原体能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由昆虫作为介体传病,也能引起昆虫的病害,还包括从植物花的蜜腺部位分离到的菌原体。植物菌原体主要分布在螺原体和类菌原体中。此外,还有一类腐生的菌原体。 特征 植物菌原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❶菌体不具有细胞壁,也不能合成细胞壁的前体物质,如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因此,菌原体对一些可以抑制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等抗菌素或环丝氨酸等不敏感,而对四环素类抗菌素高度敏感。菌原体的外缘,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具有三层结构的单位膜,宽约8~10纳米。 ❷菌原体的形态、大小变化很大,表现为多型性。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线条形等,大小一般为80~800纳米。还有些特殊的形态,如分枝形、螺旋型等。细胞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和丝状的核酸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占26%~35%。 ❸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很小,一般菌落的直径是0.1~1毫米。典型的菌落呈煎蛋形。菌体一般不能运动,能运动的螺原体菌落四周常形成许多很小的卫星菌落。 ❹菌原体的繁殖,一般认为从圆形、椭圆形或线条分枝体以二分裂法或缢缩断裂法繁殖,在超薄切片中也看到类似芽殖的方式。 ❺大部分菌原体在培养中必需提供甾醇才能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