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检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清代文学家。“江左三凤凰”之一。“阳羡词派”创始人。清初“词家三绝”之一。十七岁补诸生,久不遇。晚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预修《明史》,四年卒。因清癯多须,海内称为“陈髯”。有《陈迦陵文集》十六卷、《湖海楼诗集》八卷、《迦陵词》三十卷。 ![]() ![]() 检查;检讨jiǎnchá jiǎntǎo【同】 都是动词;都有对存在的问题用心查找,进行自省;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检讨jiǎntǎo查找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检讨jiǎntǎo❶ 〈动〉承认错误并挖掘根源:工作检讨│检讨自己的失误。 检讨(同)检查 检讨jiǎn tǎo❶ 总结分析;研究。1935年王新民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必须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 自省 自省自反 自问(扪心自问;抚心自问)内省 抚已 问心 以心问心 ☚ 反省 辨认 ☛ 整理方法 整理方法捆束整理:束治 ☚ 整理1 装设、支撑 ☛ 研究 研究究(究研;讲究;考究) 治(研治) 讨 论 摩 考(考查;考校) 揣摸 探索 另见:钻研 研求 探求 事物 学问 ☚ 研究 研究的方面 ☛ 研讨 研讨磨(磋磨) 玩 榷(榷扬) 究讨发遣 ☚ 探讨 切磋 ☛ 检讨jiǎn tǎo检查、整理。白居易《与元九书》:“仆数月来,~~囊袠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首。” 检讨官名。唐始置,集贤院有知检讨官。宋崇文院、国史院、实录院均置,掌修国史。北宋末讲议司、南宋初修政局亦置。金国史院、元翰林兼国史院称“检阅”。明于翰林院史官置,位次于编修,从七品,与修撰、编修共掌修国史,兼纂修、著述等事。亦与修撰、编修充任经筵展卷官,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收卷官。清沿置。明清此职无定员,多由庶吉士和三甲进士充任。清末改从五品。 检讨 检讨官名。唐置知检讨官,宋置检讨官,元为检讨,明、清亦为检讨。掌修国史。元掌礼仪。《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书院》 注: “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宋史·职官志四》: “国史实录院: 提举国史、监修国史、提举实录院、修国史、同修国史、史馆修撰、同修撰、实录院修撰、同修撰、直史馆、编修官、检讨官、校勘、检阅、校正、编校官。”《元史·百官志四》: “太常礼仪院: ……奉礼郎2员,奉礼兼检讨1员,并从八品。” 《明史·职官志二》: “翰林院: ……检讨 (从七品)。” 《清史稿·职官志二》:“翰林院: ……检讨〔初制从七品。自修撰以下,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并改从五品〕。” ☚ 兼管大臣 检阅 ☛ 检讨self-criticism 检讨❶inspect (or review) work 检讨官名。唐集贤院有知检讨官,史馆有检讨,掌修国史。宋制崇文院、史馆均置检讨,掌修国史,以他官兼领,地位在编修官之下。又北宋末年曾置讲议司,南宋初年曾置修政局,都设检讨官。明清设于翰林院,秩从七品。进士经朝考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者,经过散馆考试之后,留馆任职,如原系三甲进士多授检讨,无固定员额,待遇与编修无异,一经授为编修、检讨,即为翰林官,非再经大考降等,不改他官(御史除外),如得京察一等记名,也得改外任升为道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