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梨园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及台湾省闽南方言地区。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亦有演出活动。约有四五百年历史。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称“大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称“小梨园”。大梨园俗称“老戏”,又分“上路”、“下南”二支。“上路”保留了较多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等; “下南”与弋阳腔关系较为密切,科诨颇多, 生活气息浓厚; “小梨园”行当分为生、旦、净、丑、贴、外、末七种,故又称“七子班”,多演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戏。解放后三者合称“梨园戏”。基本曲调是南音(福建南曲),箫弦伴奏为主,一字多腔。表演上有独特的身段、台步、手势,古朴而又细腻,别具风格。 ☚ 饶河戏 河南梆子 ☛ 梨园戏 梨园戏宋元南戏流传福建泉州一带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发展形成的古老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晋江、龙溪及台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曲调基本上是南音,属联曲体。脚色行当与南戏一致,有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色。流派有大梨园上路、大梨园下路、小梨园等三个。各有自己的剧目和专用曲调。上路淳朴刚劲,保留较多南戏剧目,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孟姜女》等; 下路粗犷明快,剧目具有生活气息,且多插科打诨,如《吕蒙正》、《郑元和》、《陈州赈》、《范睢》等; 小梨园委婉曲折,剧目以生旦戏见长,有《陈三五娘》、《教子》、《董永》等。他如《胭脂记》、《高文举》 也很有影响。 ☚ 闽剧 高甲戏 ☛ 梨园戏古老戏曲剧种。原名“七子班”,流传将近500年,流行于福建省晋江流域及台湾省等地。梨园戏的唱腔属于南曲,一字多腔,曲中保留着不少唐宋大曲、法曲及诸如[婆罗门]、[太子游四门]、[后庭花]等古曲牌名。曲牌体式有套数、集曲、慢、引、小令等,节奏快慢分为七撩、慢三、叠拍等。唱腔分为大梨园和小梨园,大梨园又有上路、下南之别,3个流派各有专用曲牌和“十八棚头”。伴奏有南琶、洞箫、大小唢呐等,南琶演奏横弹,与唐代相仿,打击乐有堂鼓、拍板、草锣等。表演细腻、古朴,有独特的一套表演程式。它的传统剧目保留了不少南戏,诸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1949年后,已被发掘出的梨园戏有100多个。 梨园戏 梨园戏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 莆仙戏 高甲戏 ☛ 梨园戏li yuan xiliyuan opera,popular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