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桑柴灰 桑柴灰 sāngcháihuī 亦稱“桑灰”。桑科植物桑木燒成之灰。細粉末狀,灰白色。主治水腫,金瘡出血,目赤腫痛。唐·蘇敬等《新修本草·木部·桑根白皮》:“桑灰,味辛寒,有小毒。滅痣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大下水脹。敷金創止血,生肌也。”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木部·桑白皮》:“《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鬚髮脱落,取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桑》:“〔附方〕:目赤腫痛,桑灰二兩,黄連半兩爲末。每以一錢泡湯,澄清洗之。” 桑柴灰sāng chái huī《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桑(22)。药名。 【基原】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木材所烧成的灰。 【别名】桑灰(《补缺肘后方》)。 【性味】《唐本草》:“味辛,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治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唐本草》:“敷金疮,止血生肌。” 【用法用量】内服:淋汁代水煎药。外用:研末敷或以沸水淋汁浸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