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格调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格调说 格调说清沈德潜的论诗主张。“格调”本包括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含义,如《文镜秘府论》即谓: “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明前后七子始创此说,但混“格调”为格律,舍弃内容要求而专究声律形式。沈德潜承袭前后七子之说,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倡“言之有物”,使之发扬光大,但根本倾向仍偏重于诗法、诗格等形式要素,不仅束缚思想,而且限制了对艺术形式作丰富多样的创造。又沈氏本在以此反对包括袁枚“性灵”说在内的当时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学主张,表现出明显的反动性。 ☚ 神韵说 肌理说 ☛ 格调说 格调说见“格调”。 ☚ 格调 格韵 ☛ 格调说 格调说清代流行一时的诗学思想。提倡人为编选《唐诗别裁》的沈德潜。主旨见于其论诗之著《说诗晬语》。“格调”并非沈德潜首倡,明代李东阳早以“格调”论诗。《怀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格”指诗的格律品格,“声”指诗的音调节奏。李东阳以“格调”论诗,开启了明“七子”从格律声调上步趋盛唐的恶劣作风。“七子”模仿盛唐作风,后受到钱谦益尖锐地批判,王士禛也以“神韵”加以纠正。钱谦益的批判近于霸,王士禛的“神韵”流入虚。于是沈德潜重倡“格调”,回护“七子”,纠正“神韵”。 ☚ 养气说 性灵说 ☛ 格调说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李梦阳云“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至清沈德潜又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使格调说更为完整。 格调说 格调说清康熙末年至乾隆中叶,风行诗坛的理论是沈德潜的格调说。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墨,长洲 (今江苏苏州市) 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说诗语》; 编选《古诗源》、《唐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流传较广,影响颇大。沈德潜论诗吸收了他的老师叶燮的某些观点,又受到明代前后七子的影响,开创诗贵性情,亦须论法的格调说。他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出诗 “必原本性情,关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衰之故者,方为可存,所谓其言有物也。” (《清诗别裁·凡例》)。又云: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说诗眸语》)竭力宣扬儒家正统的诗教,要求恢复风、骚、乐府的传统,甚至认为 “至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衍之具,而诗教远矣” (同上)。另一方面,他也强调诗歌的格调,并讲求诗格、诗体、诗法、诗律。他主张学习汉魏盛唐高古、婉亮的格调,特别推崇杜甫、韩愈两家的 “格”、“调” 之美。这样,既讲内容,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作用,又讲格调,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和风格,比较全面,不致如神韵说那样空乏,也不像性灵说那样浮滑。但沈德潜所强调的内容,只是封建道德和圣道伦常,只是温柔和敦厚的诗教,实际上起了维护封建正统的作用。因而受到乾隆皇帝的称赞,声名显赫一时,成为保守的儒家正统诗歌的维护者。也因此受到当时要求突破传统束缚的文学家的反对,如提倡性灵说的袁枚便称他的论调有 “褒衣大袑 (裤)气象”,讥讽他的观点迂腐保守。而他所强调的格调,主要也是学古模古,缺少创新精神。后来从其说者,更是一味摩取声调,讲求格律,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 ☚ 民间谚语 新文化运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