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jindai shi
19世纪中叶至“五四”前夕的诗歌创作。此期诗坛上始终存在着两股潮流,一是进步的诗歌潮流,他们在形式上虽袭旧体,但在内容上则始终追随现实社会的变化,努力表现新思想、新题材、新内容,为古典诗歌过渡到“五四”以后的新诗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传统的保守诗歌潮流,其总趋向是模拟旧体,内容空泛,是古典诗歌的末流。
首开近代诗歌新风气的是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阐发他除弊图强的主张,揭露腐朽的清王朝的危机,呼号抵御外敌。他的诗歌着眼于现实政治,直抒胸臆,打破了当时诗坛上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为近代诗歌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典范。与龚自珍同时的还有魏源,他的诗歌也有较深的现实性。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不少抨击侵略者,痛斥清廷腐败无能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林则徐、张际亮、张维屏、姚燮、贝青乔、朱琦、金和等人都有这类诗作。林昌彝则作《射鹰楼诗话》,专集反帝爱国诗篇加以评论。其后,太平天国时期革命领袖的诗歌更是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以朴实明晓的语言宣传革命理想,号召人民起义。
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逐步深入,到戊戌维新前后,近代诗歌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密切诗与现实的关系,到这时已形成一股思潮。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等人纷纷试作“新诗”。黄遵宪的诗作成就最高,他被梁启超尊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我手写我口”,做到“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他的诗歌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如《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分别离》、《台湾行》、《军中歌》等。
本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这一时期的进步作家几乎是革命家或同情革命的爱国志士。秋瑾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女诗人。她用诗宣传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妇女解放。她的诗饱含爱国热情,慷慨激昂,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如《宝刀歌》、《宝剑歌》、《红毛刀歌》等均为名篇。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于1909年正式成立,在“南社”的旗帜下云集了一大批进步文人,重要的诗人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周实、马君武等。他们鼓吹革命,提倡气节和国魂,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想。其代表人物是柳亚子。他的诗密切联系现实,抒发怀抱和理想,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近代进步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政治性、斗争性,表现新题材、宣传新思想已成为其主流。在艺术形式上,虽未突破古典诗歌的旧体,但由于题材与内容的更新,形式也有所变化。如长篇诗歌增多,出现了大规模的组诗。再者,由于近代诗歌直接鼓吹革命的任务,所以主张诗歌通俗化已渐成趋势。如黄遵宪、秋瑾、柳亚子的诗都力求通俗朴实。他们的努力为“五四”以后白话诗的产生作了有益的尝试。
与进步诗歌发展的同时,各种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旧派诗歌仍在诗坛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势力最大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宋诗派。他们以宋诗为宗,推尊苏轼、黄庭坚等人,也兼学开启宋人诗风的唐人,如杜甫、韩愈等。宋诗派虽学古,但并非一味泥古,也强调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追求诗歌的独创性,有所成就。其先驱人物是程恩泽,重要作家有祁嶲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曾国藩等。但与这一时期进步诗歌比较,他们的诗内容多空泛,没有时代精神。至同治、光绪年间,宋诗派衍为“同光体”,其特点是提倡仿宋,兼学中唐,在艺术上追求枯瘠瘦硬、生涩奥曲的清味。辛亥革命之前,该派诗歌还略见伤时感事之作,而清亡之后,诗作大多表现复辟思潮,与南社诗歌形成鲜明对抗。其主要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郑孝胥等。与此同时的拟古诗派还有以王闿运为首的汉魏六朝诗派,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他们都摹拟古人,作些脱离现实的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