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核素衍生物法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核素衍生物法 核素衍生物法核素衍生物法是用放射性标记试剂同被分析样品进行化学反应,使被测物转变为核素标记的衍生物,由衍生物的放射性计算出样品中被测物的含量。这是使有机化学中的衍生物方法与核素稀释法原理相结合的一种微量分析技术,它可以克服用核素稀释法直接测定生物材料中微量物质有时存在的困难。 反应后,分离出衍生物并测量CD值。此为简单衍生物法,要求定量反应和定量回收,但一般不易做到。
若于反应后加入非标记的相同衍生物进行反稀释,用化学量校正操作中的丢失,即为单标记衍生物法。 设WuL为加入非标记衍生物的量(m mole)S1为提纯后衍生物的比放射性(dpm/m mole) 单标记衍生物法要求定量反应但不要求定量回收。为求出比放射性S1,反应衍生物应分离到一定化学纯度及放射化学纯度并测定其化学量。 若于反应前加入被测物的标记示踪物,用放射性校正操作中的丢失,则称为双标记衍生物法。
设W0为标记示踪物的量(m mole) S0为标记示踪物的比放射性(dpm/m mole) Sr为标记试剂的比放射性(dpm/m mole) C1为提纯样品中来自示踪物的放射性(dpm) C2为提纯样品中来自反应试剂的放射性(dpm) Wu为被测物含量(m mole) Cr为在定量反应情况下来自试剂的放射性(dpm) N为一个被测物分子起反应所需反应试剂分子数 操作中被测物丢失的校正因子为 ![]() 当N=1时 上式中不包括Cr项,故双标记衍生物法不要求定量反应和定量回收。当样品中的被测物不能直接同标记试剂起反应时,可将被测物先转变为适当的衍生物,使所得衍生物再与标记试剂进行反应。两次衍生物反应中的丢失仍可得到校正。
当不能得到被测物的适当标记物时,可在反应后加入另一种核素标记的相同衍生物(可标记在试剂部分或被测物部分)作指示剂,校正反应以后操作过程的丢失。因此要求定量反应但不要求定量回收。 设C1为提纯样品中来自指示剂的放射性(dpm)C2为提纯样品中来自反应试剂的放射性 双标记衍生物法不要求测定化学量。在不影响放射性测量的情况下,一般不要求化学纯度,只要求放射化学纯度。因此可加入非放射性载体促进提纯,或用反载体法将放射性杂质“洗出”。 核素衍生物法包括标记物制备,样品初步提纯,衍生物制备、分离和测量放射性。标记物包括反应试剂和示踪剂两类。所用核素有3H、14C 、35S、125I、131I。应用最多的为14C及3H。标记物应有高比放射性(20mCi/mmole的14C化合物最低可测10-9g,1Ci/m mole的3H化合物为10-10g)。标记部位应稳定并达到一定的化学及放射化学纯度。衍生物制备有化学法及酶促法两类。常用的标记试剂及其化学反应见表。反应前应将样品中的被测物初步纯化和浓缩。反应后将过剩的反应试剂及其他放射性杂质去除。分离提纯多采用溶剂抽提或层析分离等生化方法。当被测物为某种酶的底物时,可在分析样品中加入被测物的示踪物作为指示剂,同时加入第二种核素标记的辅助因子,和酶一同保温,然后分离和测量酶反应产物的放射性。双标记衍生物技术中,要求测量两种放射性(见“多标记测量”条)。 应用 核素衍生物法早期多用于测定氨基酸类物质,用131I或35S标记反应试剂,比放射性较低,测定灵敏度为微克水平。随着氚的广泛应用和标记技术的改进,核素衍生物法得到一定的发展。用于测定生物材料中的类固醇,使测定灵敏度达到了10-9g水平。此外,还用于测定生物碱、抗生素及糖类等物质(见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竞争放射分析法不必进行繁杂的化学操作和双标记测量,比核素衍生物法有着更多的优点。因此,核素衍生物法目前只用于测定尚未建立起更简便可靠方法的某些物质,以及用于对某项新的放射分析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作出对比评价。 核素衍生物法常用标记试剂及其反应
☚ 核素稀释法 竞争放射分析法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