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永《八声甘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永《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柳 永
柳 永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③,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物华休⑤。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颙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争知我、倚阑干处⑩,正恁凝愁(11)。 注释 ①潇潇:雨势急骤的样子。②“一番”句:经过一番暴风雨的洗涤,凄清的秋天更显清凉。③关河:山河。④“是处”句:到处花木凋零。唐李商隐《赠荷花》诗云:“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⑤“苒(rǎn)苒”句: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⑥渺邀:广远。 ⑦淹留:羁留,逗留。 指久留他乡。 ⑧颙(yóng)望:抬头呆望。⑨“误几回”句:多少次错把远处开来的船当作爱人的归舟。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唐温庭筠《望江南》词云:“过尽千帆皆不是。”⑩争:怎。(11) 凝愁:愁结不解。 鉴赏 这首词通过暮秋登临望乡的描写,表达了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历来颇得名家好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称其:“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该篇得到如此高评价,主要是因其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感情上,激昂与低沉并存,自慰与无奈并举,绸缪婉转,一唱三叹。首句一个“对”字引领,随后的“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大江”尽收眼底。随着写景由阔远收入近前,由动态趋向静态,整个感情也由激昂逐渐消沉。“苒苒物华休”的“休”字,由动到静,含有无尽的感慨愁恨。接下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以无情写有情,蕴涵了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下阕的感情脉络亦清晰可见,“望故乡”的惆怅无奈,“叹踪迹”的黯然神伤,“想佳人”的如痴如醉,“正凝愁”的寂寥落寞,有概括、有具体,有景物、有感想,把一个思乡怀人的过程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感人。“想佳人”一句,设身处地,如临其境,其情一往而深。“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结句“倚阑干”,与“对”“当楼”“登高临远”“望”“叹”“想”等相互照应,相互生发,浑然一体,把一个思乡怀人的场面描写得凄清悱恻,黯然魂销。 章法上,展衍尽致,以铺叙见长。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起句的“对”字统领全篇,大气切入,写出了当时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的阔大景象。其中“雨”“洒”和“洗”三个上声字读来清爽流利,正与秋天的那种天气特征相合。“渐霜风凄惨”也作“渐霜风凄紧”,“渐霜风”句的“渐”字承上句而言,写出了清秋时节霜风凄冷、河山寥廓之景象。“霜风凄惨”的“惨”字和“关河冷落”的“冷”字,皆用上声,摹拟悲秋之气而又显得寒意咄咄逼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对前面景象作一总收,阔大雄浑。这三句恰切地表现了深秋萧瑟景象中的游子情怀,慷慨悲怆,连一向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不禁叹赏道:“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德麟《侯鲭录》卷七)下阕也极有章法,唐圭璋先生说:“‘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自为呼应。‘叹年来’两句,自问自叹,与‘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句,同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作法相同。小谢诗云:‘天际识归舟’,屯田用其语,而加‘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收处归到‘倚阑’,与篇首应。”(《唐宋词简释》)虚实照应,动静相间,浑然一体。 秋亭泛舟图【明】蓝瑛 遣词用字,极见功力。开篇“一番洗清秋”的“洗”字极具动感,仿佛明亮清爽的秋天不是因为季节变化带来的,而是一场潇潇暮雨生生给“洗”出来了。它和杜甫诗“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中用“接”字,唐李中诗“一城砧杵捣残秋”(《海城秋夕寄怀舍弟》)中用“捣”字,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如“渐霜风凄惨”句中“惨”字的凉气逼人,“残照当楼”句中“当”字的气象不凡,“不忍登高临远”句中“忍”字的愁肠百转,“争知我”“正恁凝愁”的无限惆怅和哀思,读来给人以舒缓回荡之感。在音调上,词人也别具匠心。虚词“不忍”“何事”“争知”“正恁”既浅显通俗,又富于艺术表现力。词中多用双声叠韵词,借助于声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从而达到了寄情于声、声情并茂的效果。如词中的双声词“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词“长江”“无语”“阑干”等,随着全词感情的发展流变,时而显得嘹亮,时而显得幽咽,又时而显得余音袅袅,不但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调动了读者的感情,给人以深深地感染。 全词首尾照应,结构严密,“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使壮美与柔美契合无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李飞跃) 集评 宋《赵德麟:“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 清《陈廷焯:“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择言贵雅何不检点如是,致令白璧微瑕。”(《词则《大雅集》卷二) 链接 《八声甘州》词牌。《八声甘州》,一名《甘州》,本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来自西域,后用为词调。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引《西清诗话》曰:“如《伊州》《甘州》《凉州》,皆自龟兹致。”《词谱》卷二五:“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九句四平韵。 词之领字。用于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或有领字的词句,谓之领字,也叫领句。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豆”。如本篇开篇云:“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对”字、“渐”字皆为“领字”,此二句即称“领句”。一字领字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有“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字。此外,也有用多字为领字者。如周邦彦《拜星月慢》云:“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句首“似觉”二字即为领字。此外,常用作二字领字的有“那堪、还又、莫是”等。如辛弃疾《摸鱼儿》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句首“更能消”即为三字领字。此外,用作三字领字的还有“最无端、最好是、又却是”等。宋人多称这类领字为“虚字”。(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柳永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是暮秋所作,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界线比较分明。 上片头两句,用一“对”字领起,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 下片由景入情。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四、五两句,由想象转到自念。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 我们还应注意一下此词下片用的重字。说自己,是有难收的“归思”,说“佳人”,是盼天边的“归舟”。说佳人,是在妆楼“凝望”,说自己,是倚阑干“凝愁”。这里的“归”与“凝”,是故意重复,作强烈对照的,与一般因取其流畅自然而不避重字的不同。 结句倚阑凝愁,远应上片起句,知“对潇潇暮雨”以下,一切景物,都是倚阑时所见:近应下片起句,知“不忍登高临远”以下,一切归思,都是凝愁中所想。通篇结构严密,而又动荡开合,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如前人谈兵所云常山之蛇。 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①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②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③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④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⑤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⑦ 【注释】 ①潇潇:雨声,兼有雨势急骤之意。洗:洗出。柳永[木兰花·海棠]:“霏微雨罢残阳院,洗出都城新锦缎。” ②凄紧:凄寒之气紧紧逼人。关河:关口、河道。③红衰翠减:花落叶少。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人”。苒苒(ran染):同“冉冉”,渐渐。物华:岁时美好的风物。④渺邈(miao秒):遥远。难收:难于抑制之意。⑤何事:为什么。淹留:久留。⑥颙(yong喁)望:凝望。天际识归舟:语出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⑦争:怎。恁:如此、这样。凝愁:忧愁结而不解。 【译文】 看那潇潇的暮雨飘洒向江天,一番洗涤,洗出了一片清秋。霜楚的秋风越吹越紧,寒气越是逼人,关口河道冷冷落落,残阳正斜照着高楼。到处都是红花谢翠叶黄落,岁时美好风物都渐渐歇休。只有那长江水,默默无言匆匆东流。不忍心登高临水远眺,若望见故乡是那样遥远,归还故乡的念头将会一发难收。可叹这几年以来的萍踪浪迹,到底为了什么事苦苦在他乡长留?遥想家乡的佳人,正在对江凝望,多少回,她误认了从天际驶来的船只是我的归舟。她怎么知道我,这时也身倚阑干,正如此地思念她、呆呆地发愁。 【集评】 宋·赵令畤:“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诗人玉屑》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作晁无咎语)。 明·杨慎:“《草堂诗余》不选此,而选其如‘愿奶奶兰心蕙性’之鄙俗,及‘以文会友’、‘寡信轻诺’之酸文,不知何见也。”(《词品》卷三) 清·刘体仁:“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即灞岸之兴也。‘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下略)。”(《七颂堂词绎》) 清·田同之:“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亵矣。此不可不辨”。(《西圃词说》) 清·陈廷焯:“炼字琢句,原属词中末技,然择言贵雅,亦不可不慎。古人词有竟体高妙,而一句小疵,致令通篇减色者。如柳耆卿‘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章,情景兼到,骨韵俱高;而有‘想佳人妆楼长望’之句,‘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亦不检点之过”(《白雨斋词话》卷五)。又:“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择言贵雅,何不检点如是,致令白璧微瑕。”(《词则·大雅集》卷一) 近代·梁启超:“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引) 近代·刘毓盘:“右柳永《八声甘州》词。按:赵令畤《侯鲭录》曰:晁补之尝称其‘霜风’三语,不减唐人。世言柳词俗非也。”(《词史》第四章) 近代·俞陛云:“‘霜风’、‘残照’三句音节悲抗,如江天闻笛,古戍吹笳,东坡极称之,谓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以其有提笔四顾之概,类太白之‘牛渚望月’,少陵之‘夔府清秋’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沈祖棻:“‘归’与‘凝’,是故意重复,作强烈对照的,与一般因取其流畅自然而不避重字的不同。”(《宋词赏析》) 加拿大·叶嘉莹:“如〔八声甘州〕诸作,其景物形象之开阔博大,与其声音气势之雄浑矫健,皆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之力,与唐人诗歌之以‘兴象’之特质取胜者颇为相近”。又:“如果就词之演进发展来看,则早期的文士们所写的,可以说大多只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已;而柳永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关河寥阔、羁旅落拓的‘秋士易感’的哀伤。”(《灵溪词说》) 日本·村上哲见:“这首词在结构上已经具有很大特色。即前后阕各四韵,而韵字之间的句读,大部分不过是呼吸上的句读而不是将叙述点断。从叙述的层次来说,大部分都保持着可以一口气读到押韵处的语气。总之,如前所述可,以说这是一首得心应手地运用不计句读而连绵排列的表现手法的作品。这首词之所以被称赞为名作,恐怕决不是同这一点毫无关系”(《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杨铁婴译) 【总案】 此阕是《乐章集》中的名篇,写的也是羁旅行役之苦。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一起景色就写得苍茫辽阔,高远雄浑,音节悲抗,接着又续之以衰红败绿,无语(即无情)江水,冷落凄凉之情已在其中。写景如此,堪称绝妙,如何不打动读者之心!“何事苦淹留”,自责甚深,因而想到佳人,进而为佳人设想,从对面写佳人妆楼望归。自已是年来难归,佳人是几回误识归舟,在已是实写,在佳人是虚笔,两面着墨,更见凄苦,即所谓“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笔法。日人村上哲见以为此词在诵读音节方面也有其特色,实为有见。不过,这种特色实又同一韵之中领字的匠心选择运用有关,例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中的“对”字,以及下文的“渐”、“不忍”、“叹”、“想”等字,它们在各自的层次中就起了一气连贯、语意连绵的作用。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柳永羁旅思归之作。 词人满怀思归之情,在秋天一场暮雨之后,登上了江岸上的一座高楼。一场秋雨洒过,江天如洗,清细透冷。楼上举目观望,时间越久,游目越远,所感的秋意也就越浓,作为远望当归者的心,也就越加凄寂愁苦。词中确有这种势头。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里的时间的运动也在变易着眼望身感的许多深秋景物,作为感受的精微之处在于“渐”。 “渐”是时间之“渐”过,物色之“渐”变,感觉之“渐”察。词人羁旅异乡,待归多时,春去夏往,秋来仍阻,当时有对于这种渐变的主体易感性,于是三种情景完全在运动中被捕捉到笔下。耳听“霜风凄紧”,眼看“关河冷落”,身遇“残照当楼”,声音、颜色、光线,都成了登楼望远思归者的具体对象存在物。苏轼曾就这三句情景描写评柳词曰: “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赵令畤: 《侯鲭录》)这种赞语由苏轼说出,更显出它的分量。 如果说词人登上江楼望远,所“对”的景象, “渐”感的风光,都是外物促情,使人心感,那“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则是词人的情怀被激发之后,以特有的离情观看景物,并在景中渗透归迟而又难归的恨憾之感,已经成了带有更加自觉思考意味的审美形象了。头一组句的“对”所观看到的暮雨江天,以及第二组句“渐”所感知的风水残阳,都是直观感受物,它们都是作者秋思的条件物,要深化词的主题,必须有进一步的概括,把审美创作主体进一步肯定在形象的对象当中。而“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正有岁时过去,草木衰落,羁旅不归,客心将老的感慨。词人这时更具体地感到,境况空前冷落,不可多待了。 “红衰绿减”,无人怜惜,木落华休,未见同情,只有浩浩江水,无语地东流远去,它流,表明它存在的生命力;它无语而去,表明它是不知同情之物,它不舍昼夜地流去了人生宝贵的岁月,好象词人滞留此地,以至欲归不得,也都与它有关系似的,词中表现了对它的微怨。其实,长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奔流到海不复回的, “无语东流”,说不定也正是含恨无声而去,词中也不见得就没有这个意思。 词的下片是从登高写起,所见既足,所感已多,所以才写:“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在艺术的结构逻辑上,这是对上片全部形象的意旨所在的具体透露。由于有归思之意,所以见秋景而情不胜苦。人在有所想望的时候,虽在千万里外,也寄望于登高所见,而想要凭高而见的地方,是从来在多高处也望不见,因而结果总是引来无限的惆怅,对于柳永来说,就是他的“归思难收”。词人这时对自己的滞留进行了思考,看看望乡而不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以“叹”开句,审思自己。妙处在于对滞留原因却一句未写。未写,是因为其事不屑一写,此后的行踪也不值得为之苦淹留,感情的重点在于对行踪之彻悟,也就是对于浮名浮利的鄙视。有对于“念利名憔悴长萦绊”的厌倦感,才能写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样情深理妙的诗句。 词中最有意趣的是词人登楼望远中对妻子思念自己的想象:“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谢脁有诗: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温庭筠有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柳永借鉴了他们的诗意,但又加以综合深化,使之成为表现特殊生活的有用成分,创造了独立的艺术形象。一个“误几回”,生发了前人的意境,创造了自己的诗。这样写,把词人思归的原因又具体化,使人感到,再不归去,再无谓地“淹留”下去,实在愧对妻子的思情了。词人虽然是从想象中造成了这样误识归舟的意象,但这里有经验的真实感,因而也催促词人的进一步的归思,他好象要叫她在远处听到这里的寄语: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生活中的男女情侣,有此心心相印,得此等重量的回报,付出多少离愁别苦,也是足可慰藉的了。 这首词中多有表示主体心理行动的动词,并置于句中之首,如“对”、 “望”、 “叹、 “想”等等,使词的情意非常流畅,过渡自然,极大地加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