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柑橘疮痂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柑橘疮痂病citrus scab

由痂囊腔菌或痂圆孢引起柑橘叶、枝、果产生木栓化病斑的真菌病害。病原物有3种,中国在柑橘上只报道过1种。
分布和为害 由柑橘痂囊腔菌引起的疮痂病,除地中海沿岸国家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产区很少发生外,世界上凡湿度较大、温度适宜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中国各柑橘产区都有发生,愈往北愈重,湖北东南部及宜都、宜昌等地的温州蜜柑严重时病果率达20%以上; 由南方痂囊腔菌引起的疮痂病分布于南美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主要为害甜橙,中国未发现; 由柑橘痂圆孢粗糙变种引起的疮痂病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斯里兰卡、阿根廷、津巴布韦等,危害㰀檬,宽皮柑橘、甜橙、酸橙等,尤以柠檬被害最烈,中国仅在广西㰀檬上有记载。
病菌为害叶片、新梢与幼果,叶片上病斑叶两面生,初为黄色小圆点,沿主脉发生,进而病斑木栓化、隆起,多向叶背突出而叶面凹陷,叶片扭曲,早期病重的叶片,常枯焦脱落;新梢上病斑呈椭圆形,突起不如叶片明显,使枝梢短小而扭曲; 幼果受害,果面常密布茶褐色、木栓化疣状突起,提前脱落,未落的也发育不良,果面粗糙,果小或畸形,勉强成熟的往往皮厚味酸,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气候潮湿时,病斑上可见稀疏的淡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盘),以枝、叶上较易见。南方痂囊腔菌引起的疮痂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斑较大,圆形,稍突出,较光滑,不变成疣;柑橘痂圆孢粗糙变种引起的疮痂病,叶上病斑主要叶背面生,中央稍凹陷,不规则地沿叶脉及中脉延伸,光滑至疣状,表面开裂。
病因 病原物为柑橘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Bitanc. et Jenk.),属子囊菌,多腔菌目,中国未发现。无性态为柑橘痂圆孢(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属半知菌,黑盘孢目。产生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突起的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卵圆形,两端各有一个油球,大小6~8.5×2.5~3.5(微米)(比其粗糙变种的分生孢子8~16×2~6(微米)略小)。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洋菜上生长缓慢,最适生长温度19~23℃,最高32℃。
柑橘不同种类及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橘类最感病、柑类、柚类、柠檬次之,甜橙与金柑最抗病,甚至免疫。温州蜜柑、南丰蜜橘、福橘均属感病品种; 椪柑、蕉柑、槾橘中度感病,而脐橙则不受害。
较高的湿度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发病适温20~21℃,24℃以上很少发生; 苗木及柑橘的幼嫩组织最易受害,随着组织的老熟,抗病力显著增强; 幼树受害较重,壮树次之,老龄树发病很轻。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的病组织及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气温15℃以上时,开始活动,长出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当年新梢与嫩叶。病菌侵入后约10天,若温湿度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靠带病苗木和接穗引起远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 春季剪去病梢、病叶,清除并烧毁田间病残体; 柑橘新区,严格检疫引入苗木; 喷施硫菌磷、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一般在春芽萌动及谢花时各喷一次,抽夏梢时遇低温、多雨,应喷第三次药。

柑橘疮痂病citrus scab

柑橘幼叶幼果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柑橘痂圆孢菌(Sphacelomafawcetti Jenk.),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的柑橘痂囊腔菌(Elsinoefawcetti Bit. et Jenk.)少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病菌只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春梢抽发及谢花后幼果期为主要侵染期,幼叶出现黄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成正面凹陷,背面呈锥状突起斑,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幼果出现瘤状或锥状突起,果皮粗糙,果实发育不良,果小,皮厚,味酸或呈畸形果。潮湿时病斑突起顶部出现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春季15℃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多雨有利于发病。感病品种为橘类。以春梢萌动初期及时喷药保护为主要的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