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和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和城

太和城

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京剧有《要离刺庆忌》。叙演公子姬光遣人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后,僚子庆忌逃奔艾城,结纳死士,欲与邻国同谋伐吴。姬光患之,商之伍员。员举勇士要离可用,因与要离设苦肉计,遣要离假意投靠庆忌,乘间刺杀之。事既成,要离亦自刎而死。

☚ 浣纱记   五雷轰(阵) ☛
太和城

太和城

南诏国都城。在今云南大理市南十五里太和村。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受封为云南王。次年迁此地,筑太和城以为国都。至大历十四年(779年),又迁今大理,筑羊苴咩城。其太和城址今尚存。北城墙西起佛顶峰,东至洱海,长约二千米;南城墙西起五指山北麓,东迄洱边村。未发现东、西城墙。南、北两城墙相距一千二百米。中有南诏德化碑。在太和城北佛顶峰上另有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的小城,称南诏避暑宫。

☚ 羊苴咩城   北宋四京 ☛
太和城

太和城

南诏都,今云南大理太和村 太和城本为 “河蛮” 所居。开元二十五年 (737),南诏王皮罗阁征服了 “河蛮”,统一了南诏,皮罗阁受封为云南王。739年,南诏都由蒙舍城 (今云南巍山)迁至太和城。皮蜀阁重新修建太和城,城周10余里,遗址尚存。城内阁罗凤于766年所立的 “南诏德化碑” (亦称 “大诏碑”) 至今犹存。大历十四年(779),阁罗凤王孙异牟寻迁都至羊苴咩城 (今云南大理),太和城为南诏都共40年。

☚ 蒙舍城   羊苴咩城 ☛

太和城

夷语山陂陀为“和”。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南诏王皮罗阁迁都于此。城中有阁罗凤所立的蒙国“南诏德化碑”(即“大诏碑”),树于大历元年(766年)。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见“阳苴咩城”。

太和城

古城名。一作大和城。遗址在今云南大理旧县城南15里点苍山脚下,太和村之西,东临洱海。“夷语山陂陀为‘和’,故谓大和。”原为河“蛮”所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王皮逻阁(蒙归义)逐河“蛮”,夺据之。二十九年(741,一作二十七年)自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龙宇图山)迁治于此,为南诏政治中心。《蛮书》载,该城“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天宝六年(747),阁罗凤在城内修金刚城,作为避署宫。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嗣后,徙治于羊苴咩城(今大理旧县城西)。至段氏大理国时,渐废。今遗址内尚存《南诏德化碑》一座。

太和城

一作大和城。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南诏王皮罗阁迁都于此,至八世纪末异牟寻迁都羊咀咩城。故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太和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