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和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殿堂部 > 專殿 > 太和殿
太和殿  tàihédiàn

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内。故宫三大殿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九年毁於雷火,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重建。初名奉天殿,嘉靖時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稱今名。現存建築爲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殿建于漢白玉臺基上,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高十一丈。紅牆黄瓦,富麗堂皇,爲明清兩代帝王舉行重大典禮之處。皇帝即位、誕辰及春節、冬至等節日慶典皆在此舉行。《清會典·工部·宫殿》:“紫禁城,正中爲太和殿,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廣十間,縱五間,上爲重檐垂脊,正吻二,旁吻四,前後金扉四十,金鎖窗十六,中間設御座。”《清史稿·地理志一》:“左昭德門體仁閣,右貞度門宏義閣,其内則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至乾清門止。”

太和殿

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年间初建时名奉天殿,嘉靖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1562)重修,更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殿。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典、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此外,明代及清初的殿试亦在此举行,乾隆五十四年(1789)改于保和殿进行。又,自雍正三年(1725)始行的对选派乡试正、副主考官的考试(考差)亦在此殿举行。

太和殿

太和殿

即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时叫奉天殿或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称“太和殿”。它是北京故宫外朝部分的第一大殿,是皇帝举行即位、寿辰、出兵征伐及节日庆典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现在的大殿则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的。太和殿坐落在高8米高的白石须弥座上,面阔11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高35.05米,面积达2377余平方米。从外表看,它是一座重檐庑殿式顶的建筑。殿顶上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檐下饰金色龙纹的青绿彩画,蓝地金字的立额“太和殿”即悬于上檐的正中。檐下的廊柱、门窗等皆涂朱红色,在栏板的下部还饰有金色的龙纹。殿内共设有72根楠木柱。皇帝的宝座在中央开间的后半部,为了突出,还将它附近的6根立柱用沥粉饰成金色的龙柱。殿顶的金色藻井是由八角形、四方形、圆形三重组成的,井心悬雕一盘龙,垂首衔着一珠。天花板、枋、梁等绘饰的是和玺彩画(封建社会中彩画最尊贵的规格和形式)。太和殿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是北京故宫中最大的建筑和我国目前所存的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 北京故宫   文渊阁 ☛
太和殿

142 太和殿

原名奉天殿,清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金极殿,顺治二年(1645)更名为太和殿。它与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武英殿一起构成了北京故宫的外朝,是明清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太和殿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建筑,并与明长陵祾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位于紫禁城的正中轴线上,为进入太和门后,三大殿的第一殿。明代为重檐庑殿9间殿,清康熙八年(1669)改建为11间。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高26.92米。它的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三重昂九踩,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二样琉璃;3.4米高正吻;和玺彩画等等。体量宏伟,造型庄重,具备故宫主殿应有的崇高庄严的形象。殿内设有皇帝宝座及屏风,雕镂极精。座旁有沥粉贴金缠龙金柱六根,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座顶正中的藻井悬有蟠龙衔珠,辉煌壮丽。太和殿用于最隆重仪式:登极、元日、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三大殿共建在一座高达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月台上置铜龟、铜鹤、日晷、嘉量等。前面有面积达3.6公顷左右的大广场,可容万人,并可摆列各色仪仗陈设。

☚ 紫禁城   天坛 ☛
太和殿

太和殿

故宫三大殿之一,为皇帝坐朝的地方,故又名“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 (1406年),称奉天殿,为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改名为皇极殿。明末毁于李自成之乱。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改名为太和殿。康熙年间改建太和殿时,将之改为十一开间,深五间,重檐四阿顶。殿宽六十三点九六米,深为三十七点一七米,高二十六点九二米。它和十三陵中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宏大的木构建筑。殿立于高大洁白的汉白玉石雕琢的三重须弥座台基上,前面有三出踏道,全部镌各式花纹,雕工精绝,殿的斗栱下檐为单杪重昂,上檐为单杪三昂,且斗栱至为纤小,其高尚不足柱高之六分之一。殿内外木材均施彩画,金碧辉煌,庄严美丽,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台下还有面积达三万平方米的广场,可容万人聚集和陈设仪仗。

太和殿

☚ 明清紫禁城   中和殿 ☛
太和殿

太和殿

北京紫禁城内宫殿,属外朝三大殿之一,是紫禁城三大殿中最大的一个。位于紫禁城南部太和门之北,太和殿北面是中和殿。东面是中左门,西面是中右门,皆南向,分别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初名奉天殿。该殿在明代多次遭火灾焚毁而重建。永乐十九年(1421) 因火被焚,英宗正统五年(1440)重建,次年建成。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又遇火灾被焚,嘉靖三十八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建成,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因火被焚,以后几经修建,至天启六年 (1626) 方竣工。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的诸位皇帝均在该殿举行登基仪式,宣布即位诏书。遇重大年节及事件,也在此举办朝仪。清顺治二年(1645) 改称皇极殿为太和殿。康熙八年(1669)重建。康熙十八年遇火灾被毁。康熙三十年修,乾隆三十年 (1765) 再修。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庞大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有雕石栏杆围绕。太和殿殿基高2丈,殿高11丈,宽11楹,深5楹,84根殿柱。上为重檐重脊,正吻2,旁吻4,前后金扉40,金锁窗16。下重级23,中上重级各9。上下露台列鼎18,铜龟、铜鹤各2,日晷、嘉量各1。殿内悬乾隆帝御书匾额“建极绥猷”。对联为“帝命式于九围,维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於时保之,遹求厥宁”。殿内中间设楠木漆雕龙宝座,宝座红漆镀金,嵌以绿色。左、右对称置有宝象、仙鹤、香筒等陈设,均为铜胎嵌丝珐琅制品。屋顶正中盘龙金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宝镜。顺治十八年 (1661)正月初九,康熙帝在太和殿即皇帝位,以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帝均在此行登基仪式。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遇有国家重大庆典,皇帝均临太和殿举行相应朝仪。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殿试、百僚除授谢恩等活动也在太和殿举行。在太和殿赐宴,规定只有宗室、王、公及大臣中的指定人选可入殿,其他人等只能在殿外廊下。乾隆三十四年(1769) 以后,才允许大学士、尚书依次入殿。

☚ 太和门   武英殿 ☛
太和殿

太和殿

位于故宫中部。俗称金銮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合称故宫外朝三大殿(或称“前三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大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环绕云凤望柱,望柱下伸出排水用的石雕螭首,石阶正中是巨型石雕蟠龙云海图陛,为皇帝专用“御路”。进深五间,37.17米,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通高35米,正脊两端螭吻高达3米余,垂脊走兽11件。殿内共有72根楠木柱,支撑蟠龙衔珠藻井的6根巨柱金漆,其余均朱红油漆。正中筑高2米的小平台一座,上设金漆雕龙宝座,雕工精致。座顶正中金龙藻井倒垂圆球轩辕铜镜,天花板绘龙戏珠图案。装饰富丽,金碧辉煌。为故宫内规格最高、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系外朝三大殿之正殿,明清皇帝即位、万寿、出征、金殿传胪、元旦、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殿前广场3万余平方米,为故宫内最大的广场,衬托出太和殿的庄严气氛。

☚ 午门   中和殿 ☛

太和殿tai he dian

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in the Palace Museum of Beijing

太和殿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太和殿

Hall of Supreme Harmony(in the Palace Museum of Beijing)

太和殿

位于唐长安大明宫内,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北龙首原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