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陵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陵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轻肥 下一篇:夜坐 → 诗词简介: 唐白居易新乐府之一。杜陵在唐长安东南少陵原上。秦时为杜县地,汉宣帝葬此,才称杜陵。诗写居住在杜陵的一位老农的遭遇: 他家种一顷余薄地,“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地方官明知灾情严重,为了升官而不向上申报,并逼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皇帝知道情况后,下诏免税。然而,“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元和三年(808)冬到四年春,关中和长江流域大早,地方官不仅不上报,还加紧横征暴敛,更加重了农民的困苦。诗中反映了这一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骗局,表现了“伤农夫之困”的主旨和作者对农民处境的同情。
《杜陵叟》《杜陵叟》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新乐府》五十首之三十。作者自注说:“伤农夫之困也。”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元和四年暮春,京畿实有苦旱之事。……知乐天此篇:‘三月无雨旱风起’一语,实非诗人泛写,而此篇之作,盖亦因此而有所感触也。”今人苏仲翔《元白诗选注》:“《通鉴·唐纪·宪宗纪》:‘(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白氏《贺雨诗》云:‘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皆指此事。”今人王汝弼《白居易选集》:“这首诗揭露地方官明知广大农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隐情不报;继续横征暴敛,市宠邀功;以及皇帝假仁假义,一直等到百姓缴完租税,才下诏豁免的伪善伎俩。用意深刻,措词激烈,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愤怨。佐证是《资治通鉴·唐纪·德宗纪》有这样一段记载:‘上(德宗李适)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诗人秉笔,与史官实录,若合符节。”今人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析》:“在禾穗青干、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宣布免租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事实上,每当灾情严重的时候,朝廷颁布一个豁免赋税的官样文章;而地方官仍然急敛暴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向朝廷请功:这是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在唐代,白居易揭穿了这种双簧戏,苏轼曾向皇帝指出:‘四方皆有“黄纸放而白纸收”之语。’(《东坡集》卷二十八《应诏言四事状》)在宋代,‘黄纸’是皇帝的诏书,‘白纸’是县官的公文。黄纸放而白纸收,就是朝廷免租,而地方官照样收租。此后,范成大在《后催租行》里所写的‘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朱继芳在《农桑》里所写的‘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都是这种双簧戏。”据史籍记载,元和三年(808)冬到四年春,京畿大旱,白居易曾和李绛联名奏请宪宗,免除农民的租税。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命令,但地方官吏依旧急敛暴征,农民们没有得到丝毫实惠。此诗即以此背景,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机构的腐朽性及其虚伪性,特别是对具体执行行政命令的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表现了强烈的义愤。采用第一人称,农民的口气,痛斥贪官污吏,不仅表现了鲜明的爱憎,而且读者感到逼真、亲切。把贪官污吏比作豺狼,贴切、生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才让里胥“手持敕牒牓乡村”,讽刺性很强;语言浅切易懂,通俗如话。 杜陵叟[唐]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②。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③。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④。 长吏明知不申破⑤,急敛暴征求考课⑥。 典桑卖地纳官租⑦,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⑧!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⑨。 白麻纸上书德音⑩,京畿尽放今年税(11)。 昨日里胥方到门(12),手持敕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13),虚受吾君蠲免恩(14)。 〔注释〕 ①本篇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杜陵,长安附近地名,西汉宣帝陵墓所在。叟(sou擞),老年男子。②薄田,贫瘠的田地。顷,唐制田百亩为一顷。这里可能是以此泛指一家农民的耕作之地,不一定是实数。③秀,开花。黄死,枯黄而死。④青干,指庄稼禾穗尚青(未成熟)时即已干枯。⑤长吏,地方官。申破,如实向上呈报。凡是把某一件事情的真相说出来叫做“破”。⑥求考课,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对自己考绩的依据。考课,考绩,指朝廷对官吏成绩的考核,以能否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重要条件之一。⑦纳,缴纳。⑧这两句意思说,贪官污吏即是豺狼,不一定要“钩爪锯牙食人肉”的野兽。⑨恻(ce测)隐,伤痛,怜悯。知人弊,知道人民的困苦。弊,劳苦困乏之意。⑩白麻纸,唐代中书省的公文纸用麻制成,分黄、白两种,凡属任命将相、大赦、讨伐,免税等重要命令,都用白麻纸书写。书,写。德音,指体现皇帝“恩德”的命令。(11)京畿(ji嵇),京城附近地区。唐代的京畿,辖有长安周围四十余县。尽放,都免去。(12)里胥,里正。唐代百户设里正,掌管督察及“课植农桑,催驱赋役”等。(13)敕牒(chi die赤蝶),指皇帝免租税的文书。牓,张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农民已经差不多缴完租税时,里胥方才到门贴出免税的公文。(14)虚受,空受。吾君,指皇帝。蠲(juan捐)免,豁免。 〔分析〕 《杜陵叟》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白居易任左拾遗。该年长安附近旱荒严重,白居易便和李绛上疏皇帝,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免除本年租税,得到皇帝批准。但由于地方官吏急征暴敛,等到皇上“德音”下达时,百姓的租税多已交纳完毕,农民只得一纸空文,而无丝毫实惠。本篇即以此为背景,对贪官污吏痛加指斥,为被剥削被压迫者鸣不平,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王朝所谓皇恩浩荡的虚伪性。《杜陵叟》题下有小序“伤农夫之困也”,表明作者创作意图。全诗紧扣小序,刻划“农夫之困”,在逐层揭露封建统治者残害农民的罪恶时,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溢于字里行间。 《杜陵叟》是一首叙事诗。诗一开始,即以第三人称的口气,平平叙述老农的居处及风雨不调的情况。杜陵叟种的是“薄田”,又逢春旱和秋霜,麦苗“多黄死”,禾穗“皆青干”,夏秋两熟均无收获。开篇极言灾情严重,表明农民已面临困境,按理地方官吏应及时向上汇报,可是“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考课,即考核官吏的政绩。为了捞取自己升官发财的资本,地方官吏隐瞒灾情,非但“不申破”,还要“急敛暴征”,逼迫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不顾农民“明年衣食将何如”,使农民陷于绝境。可见人祸比天灾更危害人民。由于前面灾情的铺垫,此处仅用两句诗就活画出一个加紧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形象。写到这里,诗人怒火中烧,遂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杜陵叟自己出面,直接控诉长吏的暴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里四句直下,喷薄而出,足见老农愤怒至极。他痛斥长吏是“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残害人民的本质,使上述贪官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憎,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诗中最后八句,仍用第三人称,先述“帝心恻隐”“书德音”,以为困厄的农民有了一线生机。殊不知“德音”姗姗来迟,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里胥(里长)才“手持敕牒牓乡村。”“敕牒”,指免租税的公文。可怜农民这时家中早被搜刮一空。尾句“虚受吾君蠲免恩”,就是说农民空受皇帝这种表面的恩惠,实际上照样交纳租税,并未得到任何好处,所谓的“蠲免”诏令,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这里将“德音”下与“租税”毕相对照,语气虽宛转蕴藉,但讽刺之意昭然若揭。白居易对封建帝王本存有幻想,以为政治上的一切罪恶,都是地方官吏营私所作,皇帝是不知道的。本诗结尾,不仅暴露了“皇恩浩荡”的虚伪,也反映了作者对皇帝的失望,充分说明了农民痛苦的主要根源是“虐人害物”的封建统治者。 本诗夹叙夹议,述说农民的不幸命运。作者身为朝廷命官,敢为农民鸣不平,这是难能可贵的。 《杜陵叟》是一首新乐府诗,作者以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和浅显通俗的语言,尖锐地暴露现实,抨击时弊,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通观全诗,句式多变,换韵频繁,无一奇字僻语,读来上口,明白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说〕 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此风至今为烈,读之使人心恻。”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恩深,可为太息。” 杜陵叟 杜陵叟dùlínɡsǒu┃━┃ 义同“杜陵”。宋·陆游《感旧》诗:“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 ☚ 杜陵杰 杜陵翁 ☛ 杜陵叟 杜陵叟唐白居易新乐府之一。杜陵在唐长安东南少陵原上。秦时为杜县地,汉宣帝葬此,才称杜陵。诗写居住在杜陵的一位老农的遭遇: 他家种一顷余薄地,“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地方官明知灾情严重,为了升官而不向上申报,并逼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皇帝知道情况后,下诏免税。然而,“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元和三年(808)冬到四年春,关中和长江流域大早,地方官不仅不上报,还加紧横征暴敛,更加重了农民的困苦。诗中反映了这一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骗局,表现了“伤农夫之困”的主旨和作者对农民处境的同情。 ☚ 八骏图 卖炭翁 ☛ 杜陵叟 杜陵叟唐白居易新乐府之一。杜陵在唐长安东南少陵原上。秦时为杜县地,汉宣帝葬此,才称杜陵。诗写居住在杜陵的一位老农的遭遇: 他家种一顷余薄地,“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地方官明知灾情严重,为了升官而不向上申报,并逼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皇帝知道情况后,下诏免税。然而,“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元和三年(808)冬到四年春,关中和长江流域大早,地方官不仅不上报,还加紧横征暴敛,更加重了农民的困苦。诗中反映了这一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骗局,表现了“伤农夫之困”的主旨和作者对农民处境的同情。 ☚ 八骏图 卖炭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