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易卜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易卜生1828—1906Henrik Ibsen挪威剧作家。生于斯基恩城的商人家庭。早年在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下,参加过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在卑尔根剧院和首都挪威剧院工作。1864年被迫出国,在意大利、德国等地侨居近三十年。1891年回国。1848年开始创作生涯,一生共写剧本26部,剧本主人公大多数是为人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作品宣扬正义和个性自由,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激情。《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等历史剧,把现实斗争和民族历史联系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忱。五幕诗剧《布朗德》表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反叛精神。1877年后,写有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提出了妇女地位、道德、法律和市政等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市侩主义等。主张通过道德和个人主义的“叛逆精神”改革社会。晚年思想悲观,以其作品《野鸭》表明自己提出的“人的精神反叛”口号的幻灭。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1828年3月20日生,1906年5月23日去世。16岁当学徒谋生。1848年开始写作,一生共写了26部(一说25部)剧本。他的创作可分为3类:一类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史诗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剧本;一类是有哲理象征性的诗剧,如《布朗德》(1866)和《培尔·金特》(1867);另一类是具有社会批判性的剧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国民公敌》(1882)。他的作品是西欧现实主义戏剧的高峰,对世界戏剧有很深的影响。1864年以后,侨居意大利、德国达27年,1891年回国,在挪威享有很高威望,去世后举行了国葬。 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Yibusheng,Henrik Ibsen挪威戏剧家、诗人。出身于富裕的商人家庭,6岁时,父亲破产,开始在药店当学徒,利用工作余暇,大量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为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世纪50年代,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激荡下,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开始创作。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属于挪威的浪漫主义传统。50、60年代,他写了《厄斯特洛的英格夫人》(1857)、《赫尔格兰德的海盗》(1858)、《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历史剧,采用挪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材料,赞颂了挪威的古代英雄,把民族独立运动的现实和历史上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激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北欧文学 匈牙利文学 ☛ 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Yibusheng挪威戏剧家、诗人,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之父。生于木材商人家庭,其父破产后, 为了谋生, 16岁的易卜生辍学到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之余,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论等人作品;他学习拉丁文,并开始诗歌创作。后被聘为寄宿剧作家、编导。在他从事创作的50多年中,写剧本25部,还有大量诗歌。真正使他赢得世界荣誉的是他的戏剧, 尤其是那些以犀利的笔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婚姻、家庭等诸方面弊端的 “社会问题剧”。《青年同盟》,是用散文写的反映现实问题的第一个剧本, 主人公丹斯戈是个青年律师,又是个只要自己能飞黄腾达,发财致富,便不惜背叛自己信念的政治骗子。作者通过他,揭露挪威的政治内幕, 尖锐讽刺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客和顽固保守分子。《社会支柱》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造船厂老板是慈善家、家庭生活的模范,是被人们恭维为“城市第一公民”且具有一切美德的 “社会支柱”,实际上却是个诱奸妇女、造谣撒谎的无耻之徒,他的财富、名誉、地位全部建筑在牺牲他人幸福甚至生命之上。剧作对资产阶级道德的实质进行了无情剖析。最著名的当属 《玩偶之家》(又译 《娜拉》或 《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医病, 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海尔茂了解原委后,不但对她的一片苦心和热诚不思回报,反而暴跳如雷,因为他生怕因此会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 他怒斥妻子下贱, 是不讲道德的 “罪人”。当债主在娜拉女友感化下把借据还给娜拉后,海尔茂认为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能得以保全,就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声称要用他的“宽翅膀”来继续保护娜拉这只 “受惊的小鸽子”。娜拉醒悟了,认识到海尔茂的冷酷、自私、伪善,她不过是男人手中的玩偶,继而愤然出走。该剧主题鲜明,尽管没有回答“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但仅是娜拉的出走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勇敢反抗, 也表明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男权思想及其赖以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态度。欧洲各国争相上演他的剧作, 他的一系列有着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社会问题剧, 使挪威文学在短短时间里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 安徒生 骑鹅旅行记 ☛ 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1828年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由于家庭破产只受过几年小学教育,但他不断研读世界名著并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1849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剧作《卡提利那》; 同年,第二部剧作《勇士之墓》上演,获得了成功。1851年~1857年易卜生任民族剧院的编导,完成了6部戏。1857年,易卜生改任首都挪威剧院的导演,直到1862年剧院倒闭。1864年,因政治问题,易卜生离开祖国,长期旅居意大利和法国。1891年回国,1906年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易卜生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他的戏剧超越了纯粹悲剧和喜剧样式,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正剧。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完美,技巧圆熟,戏剧语言精练准确。其创作影响了20世纪直到今天的剧作家的创作。 ☚ 梅特林克 玩偶之家 ☛ 易卜生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诗人。生在一个破产商人家庭,16岁开始在药店当学徒。受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的鼓舞,开始写作。1850年到首都报考大学失败后,结交了文学界的朋友,并参加了工人运动。之后任剧院作家编导。1864年离开祖国,直到1891年才载誉回国。易卜生早期主要创作浪漫主义历史剧。1850年写成第一个剧本《卡蒂利那》,1864年创作《觊觎王位的人》。此剧取材于古代挪威的历史和民间传说,表现了要求民主、反抗暴政的爱国主义思想。60年代后半期剧作多采用象征手法,如诗剧 《布兰德》和 《彼尔·金特》。70年代起,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10多部剧本,称为社会问题剧,提出有关法律、教育、道德和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重叠矛盾。著名的有《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易卜生的 “社会问题剧” 为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易卜生像 《群鬼》 剧照 ☚ 1.挪威文学作家 埃格纳 ☛ 易卜生1828—1906Henrik Johan Ibsen挪威剧作家,欧洲“问题剧”创始人。曾任挪威剧院艺术指导。积极倡导民族戏剧,从事创作。后侨居意大利、德国20余年。前期作品多以民间传说、历史和英雄故事为题材,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中期作品主要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提出一系列关于道德、法律、教育和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主张以道德改善和“叛逆精神”改革社会;晚期作品侧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和精神生活的分析,带有悲观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作品风格新颖,对话简洁生动,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对近代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写有剧本26部,代表作为《娜拉》、《人民公敌》,此外还有《凯替莱恩》、《勇士的坟》、《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群鬼》、《野鸭》、《海上夫人》等。参见“文学”中的“易卜生”。 易卜生见“艺术”中的“易卜生”。 易卜生 易卜生易卜生 (1828—1906),挪威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思镇一木材商人家庭,由于父亲破产,只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849年,完成了第一部剧本 《卡提利那》,之后,写了第二部剧本 《勇士之墓》,上演便获得成功。1851—1857年,为民族剧院完成六部剧本: 《诺尔玛,或政客的爱情》 (1851)、《圣约翰节前夜》(1852)、《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 (1854)、《索尔豪格的宴会》 (1855)、《奥拉夫·利列克朗》 (1856) 和 《海尔格兰的海盗》(1857)。1862—1863年,写了讽刺剧 《爱的喜剧》 和历史剧 《觊觎王位的人》。 ☚ 施特劳斯 塞尚 ☛ 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父为木材商,后破产。16岁起做药店学徒,自学语言、文学。1850年至奥斯陆,参加进步的工人运动,写诗和剧本宣扬反抗斗争。第一个剧本是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塑造了一个反抗罗马暴政的叛逆形象。他在1875年2版序中说,该剧处理了他将经常涉及的主题: “能力与抱负、意志与机遇的矛盾,这既是全人类和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喜剧。”1850年上演了他的另一个历史剧《勇士之墓》,不很成功。次年秋出任卑尔根剧院编剧兼导演。1857年转任首都剧院编导。这前后创作的《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海尔格兰的海盗》、《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达到了新的创作高度。同时,执导了大批剧目演出。获得了丰富的戏剧实践经验。1864年普鲁士入停盟国丹麦,挪威竟视而不救,他愤而离开祖国,从此长期寄寓国外。1866年发表由其叙事诗改写成的诗剧《布朗德》和翌年创作的《彼尔·英特》,用象征主义等手法鞭挞了挪威市侩的狭隘、庸俗习气,表现“个人精神反抗”的主题,形成后来“易卜生主义”的精髓。1871年发表《诗集》,1873年发表大型历史剧《皇帝与加利利人》,提出沟通精神与情欲的“第三境界”概念。70年代西欧社会各种矛盾深化,其目光转向复杂的社会、政治、宗教、家庭、伦理问题。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8)、《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鲜明地表现出其个性自由的叛逆思想;将“讨论”引入戏剧冲突,使戏剧与生活结合得更密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论战性。晚年思想矛盾加深,注意力由社会矛盾转入内心世界,艺术上更多使用象征与心理分析,作品常带有梦幻色彩。其中,《当我们死而复生时》(1899)成为其临终前的自我剖析与遗言。易卜生开辟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宽广道路,其生活化的戏剧题材、集中化的结构技巧、深刻的心理分析与弥漫于剧中的诗意,及在表演和剧场艺术上的革新,使他成为戏剧史上又一座高峰,对世界话剧运动产生巨大的推力。 ☚ 安徒生 斯特林堡 ☛ 易卜生 易卜生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思镇一木材商人家庭,由于父亲破产,只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849年,完成了第一部剧本《卡提利那》,之后,写了第二部剧本《勇士之墓》,上演便获得成功。1851—1857年,为民族剧院完成六部剧本:《诺尔玛,或政客的爱情》(1851)、《圣约翰节前夜》(1852)、《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4)、《索尔豪格的宴会》 (1855)、《奥拉夫·利列克朗》 (1856)和《海尔格兰的海盗》(1857)。1862—1863年,写了讽刺剧《爱的喜剧》和历史剧《觊觎王位的人》。 ☚ 施特劳斯 塞尚 ☛ 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Ibsen挪威戏剧家、诗人。出生于小城希恩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后来因父亲破产,他15岁就去一家药房当学徒。工作繁重,收入低微,并常遭人白眼,使他很早就懂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1848年欧洲掀起革命运动,他创作了历史剧《卡提利那》,表现了求民主反暴政的自由思想。1850年他去首都克里斯蒂尼亚(今奥斯陆,当时挪威归属丹麦),想进大学深造,但考试未能通过。他在这里结交了文艺界朋友,积极投入民族文化运动,不久被聘为卑尔根剧院编剧,5年后,又当上首都“挪威剧院”的编导。他为建立挪威民族戏剧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易卜生从1864年起长期旅居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91年才回到祖国。他一生共发表了25部剧本,有历史剧、诗剧、悲剧、喜剧和问题剧等,其中以问题剧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如《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这些社会问题剧,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了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的高峰。《玩偶之家》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剧本女主人公娜拉贤良温柔、热爱生活;她为了替丈夫海尔茂医病,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贱无耻。当债主后来受到感化,退回了借据,海尔茂又转怒为喜,装出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离开这个玩偶之家。易卜生在剧本中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婚姻、道德、法律、宗教等的不合理性,谴责了资本主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玩弄和资产阶级婚姻的虚伪性。剧本的情节紧凑、简洁,问题的提出步步深入,发人深省。他的后期作品,如《野鸭》、《罗斯默庄》、《海上夫人》、《海达·加布勒》、《建筑师》等,受当时消极、悲观、颓废思想的影响,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发展,形成了富有象征性的风格。 ☚ 尼克索 斯特林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