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謇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 张謇
张謇
张謇 中国近代的 “状元” 实业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 (今南通市)人。出身农家,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一岁中状元,授六品翰林院编修。张謇中状元的次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张謇上书弹劾李鸿章 “主和误国”,要求罢斥这位 “昏庸骄蹇” 的 “四朝元老”。不久,他得到父亲病逝的电报,便请假离京回家奔丧。此一去,便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张謇的家乡盛产棉花,日本商人蠢蠢欲动,筹划在江南开设纱厂。如果日商的这一计划实现,中国的纺织业就会面临绝境。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看到了这一点,想抢在日商之前赶办纱厂,于是委托因故留在苏州、镇江、通州的本籍京官办理。张之洞奏请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并创办纱厂,张謇乐意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据张謇后来回忆,他在三十多岁应举时,就认为: “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甲午战败后,他更相信: “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 “实业救国” 的理想,就是他创办大生纱厂的动机。这种选择,对一个官场上前程似锦的状元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謇办厂之初,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他是一介书生,很难取信于上海、通州的富商大贾。为了筹集股资,他东奔西走,忍辱蒙饥,勉强集得一些资金,破土动工兴建厂房。但资金难以为继,工程进展缓慢,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状元资格,向掌握实权的官僚游说,打通关节,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财政支持,大生纱厂才得以建成投产。投产后,张謇多次面临绝境,但最后都绝处逢生,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大生纱厂终于发展为拥有十多家配套卫星厂的企业王国。1904年,张謇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头等顾问官 (三品衔)。辛亥革命后,张謇的经营投资范围从纺织、食油、面粉、肥皂、水利等扩展到电灯、铁路、银行等行业。到1921年时,资本总额高达三千四百万元,仅大生纱厂就发展到八家,纱锭十五万五千枚,约占当时全国华厂总锭数的百分之七十。张謇所经营的事业,规模之宏大,资本之雄厚,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他在开学典礼上说: “欲雪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后来,他又陆续创办了垦牧、铁路、医学、农学、纺织、绣织、蚕桑、警察等十余所职业学校,因此清廷在1911年任命他为中央教育会会长。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爱国热忱的实业家,在政治上却以保守著称。他是君主立宪派,从1901年即热衷立宪活动,曾联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立宪派人士,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自任副会长。武昌起义爆发后,张謇赶到南京,劝说两江总督张人俊出兵援鄂,镇压起义。1912年,他虽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未到职。他支持的是袁世凯 (张謇与袁世凯是三十年的老相识),曾出任熊希龄内阁的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他还反对白话文,提倡尊孔读经,抵制新文化运动。这些也许就是 “状元”头衔给他带来的局限。 张謇 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十六岁中秀才。1876年(光绪二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85年中举人。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等地书院讲学。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旋成清流派核心人物。次年列名强学会。认为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于1899年在通州建成大生纱厂。1900年起,先后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从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建立通州博物苑、南通图书馆、盲哑学校、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等。1905年赞助创立上海复旦公学、吴淞中国公学。清末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1909年(宣统元年)被推为江苏谘议局议长。联络各省谘议局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成为国内立宪派领袖。1911年武昌起义后,见清廷大势已去,表示拥护共和。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倾心袁世凯,组织统一党与国民党对抗。次年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辞职,回南通继续兴办实业、教育。所办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前发展。五四运动前后提倡尊孔信佛,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1922年后,所营企业困于外国资本侵略加剧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甚多亏损。1926年8月24日病死于南通。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有“通州才子”之称。光绪二年(1876年),在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中任文书,结识袁世凯,袁拜之为师。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随吴长庆赴朝鲜,常代吴起草时局条陈,颇受军机大臣翁同龢赏识。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状元。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在京积极参与主战活动。此后又创办企业、学校,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主张南北妥协,拥立袁世凯上台。提倡尊孔读经,抵制新文化运动。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张謇函稿》、《啬翁自订年谱》等。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以实业、教育为强国之本,除创办纱厂、轮船公司、面粉公司、铁冶公司、银行等企业外,大力兴办学校,于1912年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謇与兄张詧任校长,并附设医院,颇具规模。1917年于医校开设中医班,以沟通中西医学之尝试。其沟通中西医学之设想为“先通药学,药通然后可以求医通。医犹汽车电车,药犹轨与道也。”中医班于1921年停办。 张謇1853—1926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状元。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出身农民兼小商之家。自幼聪颖好学,五岁读私塾,至十岁已读完启蒙诸书及四书。十六岁取中生员。光绪二年(1876),投身淮军统领吴长庆幕下当僚属。六年,随军移驻山东登州,结识袁世凯。八年,朝鲜发生兵变,随军赴朝,曾代吴草拟条陈,为军机大臣翁同龢赏识。十一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此后屡踬科场,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书院掌教。二十年,终于状元及第。是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愤政府丧权辱国,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遂致力于实业、教育,以图振兴。次年,经张之洞推荐,总办通州商务局,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二十六年,又筹建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企业。逐步形成拥有十九个企业的大生资本集团。又积极创办文教事业,先后建立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及各类职业、专科学校、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等。曾著《变法评议》,并代张之洞等起草《拟请立宪奏稿》,鼓吹君主立宪。三十二年,在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国内立宪运动的首领。宣统元年(1909),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随即发起入京请愿,要求开国会、行立宪。武昌起义后,赞同共和。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曾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两年后以不赞成帝制,辞职南归。晚年继续经营实业。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张謇日记》等。 张謇中国民族实业家。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苏省南通(今南通市)。1869年中秀才,1876年参加庆军。1885年中顺天府举人。1894年中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6年筹办大生纱厂,1899年建成。后发展为大生资本集团,总资产最高时有三四千万元。1906年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1909年任江苏咨议局议长。1913年在北洋政府任职,1915年隐退。他大办教育,1920年建南通大学。1925年7月大生集团被债主接管。1926年8月24日病逝于南通,享年73岁。1895年按张之洞授意在南通兴办纱厂,1899年建成大生一厂,1907年建成大生二厂,并创办大达轮船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以及面粉厂、铁厂、火柴厂、玻璃厂等实业。1901年建成通海垦牧公司,开垦6667hm2海滩种棉。1902年创办全国第1家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12年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全国第1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以后又创办医科、商业、刺绣工艺等学校和博物苑、图书馆等,形成独有的地方教育体系。 张謇 177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民族资本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早年曾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中任文书,1894年中状元。次年辞官回通州,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在南通创办纺纱厂。几经周折,于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随后,他以纺纱为中心,接连举办了许多企业,如通海垦牧公司、资生铁冶厂、崇明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天生港轮步公司、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大兴面粉厂、大隆皂厂、阜生蚕桑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泽生水利公司、颐生酿造公司等数十个企业,形成了大生资本集团。他极力主张“实业救国”,提倡发展农工商业。尤其重视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他的这个主张被称为“棉铁主义”或“棉铁政策”。他认为只有棉铁得到发展,才能操纵经济实权,才能抵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他还主张实业与教育同时并举,自1902年起,经工业赢利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通州师范、女子师范等,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办也多有资助。还举办了许多职业学校,为发展实业培养人才。从1901年起,从事立宪活动,拥护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与汤寿潜等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并任江苏咨议局局长,成为国内立宪派领袖。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5年袁世凯推行帝制,辞职南下,继续在南通地区推行实业,并主持江苏的文化教育事业。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 严复 祝大椿 ☛ 张謇 326 张謇见05177条。 ☚ 黄仲涵 简玉阶 ☛ 张謇 083 张謇见05177条。 ☚ 林启 费启能 ☛ 张謇 张謇1853—1926zhangjlan近代实业家,立宪派领袖。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生于1853年(咸丰三年)1894年状元,盛负才名。甲午战争时曾弹劾李鸿章。《马关条约》签订后同情维新运动,名列强学会。义和团运动期间,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从1900年起,大力兴办实业、教育,先后创办垦牧、盐业、渔业、轮船等公司和榨油、面粉、纱厂、铁厂等。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并开办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之创立,也多所赞助。1911年,被学部任为中央教育会会长。从1902年起,从事立宪运动,著《变法平议》。1904年任清政府商部头等顾问官。1906年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1909年任江苏省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部总长,并同程德全组织统一党。1913年任袁世凯政府的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袁推行帝制,辞职南归。1919年“五四运动”时,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1922年任江苏运河督办、交通银行总理。1926年8月24日病卒于南通。遗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 邓世昌 严复 ☛ 张謇中国第一座近代博物馆的创始人。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市创办了南通博物苑,以弘扬古代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使之成为培养和教育人材的场所。此举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参见“历史”、“纺织”中的“张謇”。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立宪派首领之一。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府,1894年中状元。甲午战争中力主以战求和,成为清流派中坚。战后虽列名强学会,但主要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建成南通大生纱厂。此后在苏北、崇明、上海等地创办垦牧、盐业、船运、银行等业。曾劝说刘坤一参加“东南互保”。1902年起,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等学校及图书馆、博物苑。并赞助南京、上海等地成立学校。1904年清廷赏三品衔,任商部头等顾问官,开始热衷于立宪。1906年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为副会长。后任江苏谘议局局长,发起14省谘议局代表上北京请愿活动,成为立宪派首领。辛亥革命后,表示拥护共和、曾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部长,但暗中帮助袁世凯。曾组织统一党与国民党对抗。1913年任农商总长等职。袁称帝前辞职兴办实业、教育。后反对“五四”等革命运动。经营企业有所建树,但至1925年却因负债过多被银行接管。次年病死故里。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等。参见“工程技术”、“博物馆学”中的“张謇”。 张謇1853—1926近代中国纺织教育和纺织工业的先驱。字季直,江苏南通人。先后中清朝举人和状元。历经中法和中日甲午战争,提出“须兴实业”的救国思想,在南通、崇明、海门一带创办纱厂,对苏北农副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并积极兴办教育,在他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就有最早设立纺织系科的高等学府——南通学院。 张謇1853~1926清代官吏。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有“通州才子”之称。光绪二年(1876年),在淮军统领吴长庆幕中任文书,袁世凯拜之为师。八年,随吴长庆赴朝鲜,常代吴起草时局条陈,颇受军机大臣翁同龢赏识。二十年中状元。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积极参与主战活动。后又创办企业、学校,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主张南北妥协,拥立袁世凯上台。提倡尊孔读经,抵制新文化运动。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张謇函稿》、《啬翁自订年谱》等。 张謇 张謇1853~1926Zhang Jian本名起元,字季直,江苏南通人,实业家,教育家。清光绪状元。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开设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公司、电灯厂、铁冶公司、铁路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企业。继又创建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把实业与教育称之为“富强之大本”,提出“棉铁主义”为中心振兴实业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保险经济思想。主要在于提留保险公积金,主张中国可以仿照西方“对于承办保险事业等,每令预缴巨款存于政府,以为其事业的保证者”(《张季子九录》卷七),还提出保险立法的设想。 ☚ 钟天纬 过福云 ☛ 张謇 张謇1853—1926民族资本家。字季直, 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兴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 并投资于江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总计集股创办了34个工商企业和16个垦牧、盐垦公司。还创办了一些教育机构和慈善公益事业。主张发展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 以实业和教育为 “富强之大本”。企图以大工业为中心发展资本主义国民经济, 提出“振兴实业”的口号, 并对发展大工业的重点、步骤和方法作了论述,称为“棉铁主义” 。主张以棉、铁两种工业作为发展大工业的起点和重点, 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并从工业原料的角度对农业予以重视, 认为工与农是立国之本。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的状元资本家, 同封建势力关系很深。一方面希望在同外国资本的斗争中“操经济之全权”,又对外国资本存在着幻想和依赖。所办企业在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最后的失败也宣告了他的“实业救国”论的破产。曾任中央教育会会长,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熊希龄内阁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 盛宣怀 祝大椿 ☛ 张謇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近代立宪派,从封建官僚转化为我国早期创办纺织及航运等实业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末首建大生纱厂,1903年与沙元炳等集资在南通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1905年他又与沪绅李厚裕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公司(1911年有船4艘1634吨位。1921年增至9艘4555吨位),经营长江下游沪宁段航运。为抵制外商侵夺航权,起了一定作用。清末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著有《张季子九录》等。 ☚ 阿思本事件 招商局 ☛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 中状元,授翰林修撰。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加强对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张抱着“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之志愿”,弃官投身于“实业、教育二途”(《张季子九录·实业录》),筹建大生纱厂,搞“实业救国”。虽弃官经商,但未脱离政治活动。民国前主张立宪,成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之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实业部总长,但不与孙中山合作。后又在熊希龄内阁任农林工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遂辞职南归,继续从事实业、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活动。晚年思想趋于保守和反动。著作有《张季子九录》。根据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本人办实业的体会,对农工商等经济部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振兴实业”代替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振兴商务”。认为“实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 (同上书,《自治录》) 农工商三部门紧密联系,中国要富强,关键在于发展近代工业。明确指出“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非“以商务立国” (同上书,《政闻录》)。“工固农商之枢纽” (同上书,《实业录》),工业发展必然带动农商发展,“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同上书,《教育录》)。又从生产与流通关系的角度,特别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并使工业能为商业提供货源的角度,提出“立国之本”“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 (同上书,《实业录》)。“工商之本在农,农困则工商之本先拔” (同上书,《政闻录》)。虽重视农与工,并称商为末,但认为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并且对传统本末观念予以新的解释,认为虽然商业作为流通部门是“以人之利为利” (同上书,《实业录》),应称之为“末”。但“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所以本末关系是“义有先后而无轻重” (同上书,《文录》)。从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看,农业生产原料,是这一过程的开始,称之为“本”; 工业将生货加工成熟货,是中间枢纽,商业担负出售产品,收回成本,获得利润的任务,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终结,从顺序上看是末。三者密切联系,“无始则无以资于人,无终无以资人,而无策于中,则无以资人资于人” (同上书,《实业录》)。在振兴中国实业的实践方针上,“持棉铁为中国近世要务之说,几三十年” (同上),并于1900年正式提出棉铁主义。要求以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达到“堵塞漏卮,操经济界之全权”,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他企图依靠清朝和北洋政府将其付诸实施。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严酷的现实面前,最终必然归于失败。(参见“棉铁主义”、“实业救国”) ☚ 梁启超 朱执信 ☛ 张謇1853—1926近代立宪派、资本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出身于富裕农家。幼时入塾读书,十六岁中秀才。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894年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屡败,他上疏弹劾李鸿章。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于1899年建成投产,资本四十四万两,纱锭两万余枚。继而又办起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还投资江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九个企业。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后又办起女师、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以及十多所职业学校,后来将纺织、农业和医校扩充为专科,1920年合并为南通大学。还在南通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盲哑学校、伶工学社、剧场、公园和医院等。1904年,清政府赏他三品衔,任为商部头等顾问官。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他和汤寿潜、郑孝胥等人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并任副会长。1909年当选为江苏諮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苏两淮盐政总理、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拥护袁世凯,与程德全等建立统一党,与国民党相对抗。1913年任北洋政府熊希龄内阁的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9年五四运动时,反对学生爱国运动。1922年,任江苏运河督办、交通银行总理。1925年,大生纱厂因负债过多,被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接管。次年8月24日在南通病死。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 《啬翁自订年谱》。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江苏通州(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中日甲午之战,清军屡败,曾上疏弹劾李鸿章。十五年建成南通大生纱厂,二十六年起,陆续开办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二十八年起又创办南通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聋哑学校、女子师范、剧场、医院等;对南京高等师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也颇多赞助。三十二年拥护清政府预备立宪,与汤寿潜等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宣统元年(1909)当选江苏谘议局议长。见清朝大势已去,表示“拥护”共和。辛亥革命后,任江苏两淮盐政总理、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暗中却与袁世凯函电交驰;在“南北议和”中,为压迫革命党人向袁妥协,颇尽汗马之劳;后又曾受袁委托,参与起草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以对抗国民党。次年任北洋政府熊希龄内阁的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后袁世凯推行帝制,遂辞职南下,与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被封为“嵩山四友”。此后,继续办理实业,提倡尊孔读经,抵制新文化运动。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参考图641)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