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庭园
日本早期为防御外敌防范火灾,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造宫殿的传统。以后中国园林的内容逐渐影响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东传,中国园林形式的影响扩大,奈良时代的庭园已经有曲折的水池,在池中建岩岛,池边叠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块,环池布置屋宇。平安时期的园林出现了中国园林蓬莱海岛式 “一池三山” 的布局。以后随禅宗佛教的兴盛,禅、茶、画与园林的结合,使日本庭园走向 一条追求清幽、寂静、简素、洗炼风格的道路,如日本13世纪的禅僧、造园大师梦窗国师在《梦中问答》里说: “山水本无得失,得失在人心,诸法本无大小相,大小在人情。”将园林中的主观体验看得很重,重视对一石、一树的单个景物的审美,产生了日本独有的抽象的园林表现形式,以白砂象征水面,上置不同形态的石,象征峰峦起伏的山景,在园林植物方面创造出整形修剪的方法,形成宏大凝重的气派,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茶庭。出现了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桥亭的林泉式,以土山为中心,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筑山庭,及其分别以整形修剪的植物和其他树木、砂、石等造园材料构成的不同类型的平庭等园林形式。

日本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