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汉语书面理解系统
指人和计算机之间用汉语书面对话的系统。我国自70年代后期起步,80年代初期开始取得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有:
❶李家治、郭荣江、陈永明于1981年建成的“机器理解汉语——实验1”。这是一个采用M. R. 奎连1968年提出的“语义记忆”网络的人机问答系统,以动物常识为主题,贮存单词70余条,句型20多个,用汉语拼音输入输出。
❷范继淹、徐志敏于1981年建成的“RJD—80型汉语人机对话系统”。该系统以N.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W. A.伍兹的扩充转移网络理论为基础而建立,以中国文学作品常识对话为主要内容,贮存单词250余条,句型30多个。问题由人用键盘输入,计算机屏幕显示回答。
❸范继淹、徐志敏等于1984年建成的“TK—84汉语铁路客运问答系统”。该系统采用R.杉克概念依存理论来表达输入句的语义,并根据汉语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句法、语义分析方法——“语义短语语法”,可让词和语义成分构成短语,内容由用户自行定义。该系统以铁路客运咨询为主题,贮存单词200余条,句型30多个。我国对汉语书面理解系统的研究时间较短,更进一步的成果尚有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