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诗

汉诗

夫四言, 文约意广, 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 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延杰注本


汉婕妤班姬:其源出于李陵。《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 得匹妇之致。侏儒一节,可以知其工矣!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延杰注本


汉上计秦嘉,嘉妻徐淑:夫妻事既可伤,文亦悽怨。为五言者, 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矣。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延杰注本


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史记·乐书》谓之《三侯章》。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盖欲使后之子孙,知其祖创业之勤, 不可怠于守成尔。武帝《秋风辞》《瓠子歌》已无足道,及为赋以伤悼李夫人,反复数百言,绸缪眷恋于一女子, 其视高祖岂不愧哉!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本


古人渺邈,人代难详,推其文体, 固是炎刘之制,非衰周之唱。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两汉》


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入高楼, 流光正徘徊”之类诗, 皆思深远而有余意, 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 自然下笔高妙。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两汉》


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也。十九首“青青河畔,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在首;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诗评》


《吕氏童蒙训》云:“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入我牖, 流光正徘徊’之类, 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 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廖德明校点本


蔡琰所作胡笳, 虽不规规于楚语,而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己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范史乃弃此而独取其悲愤二诗。二诗词意浅促,非此词比。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两汉》


东坡云:“读《烈女传》葵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概,类世所传《木兰》诗, 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含养圭角, 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中华书局常振国、绛云点校本


《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如“客从远方来,寄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也。及登甲科,学说官话,便作腔子, 昂然非复在家之时。若陈思王“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是也。此作平仄妥帖, 声调铿锵,诵之不免腔子出焉。


明·谢榛《诗家直说》卷三齐鲁书社李庆立·孙慎之笺注本


汉四言自有二派:《安世》、《讽谏》、《自劾》等篇,典则淳厚,商、周之遗轨也;《黄鹄》、《紫芝》、《八公》等篇,瑰奇风藻,魏、晋之前驱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汉诗文赋皆极至,独骚不逮。然《大风》之壮, 小山之奇, 冠绝千古, 故不在多。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三言之工, 盖莫过于《练时日》、《天马练》等篇。自后递相祖述,若缪袭、 韦昭、傅玄辈,第得其章句,神奇奥眇处,顿尔悬绝。汉人事事不可及,庸讵五言!
汉三言中可法者:“灵之车,结玄云, 驾飞龙,羽旄纷。”“性茧栗, 粢盛香,奠桂酒,宾八乡。”“众嫭並,绰奇丽, 颜如荼, 兆逐靡。”“天马来,龙之媒,历阊阖,观玉台。”“月穆穆, 以金波, 日华耀, 以宣朗。”“百君礼, 六龙位, 勺椒浆,灵已醉。”“灵殷殷,烂扬光, 延寿命,永未央。”“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巫山高,高以大; 淮水深, 难以逝。”“芝为车,龙为马,览遨遊,四海外。”“圣人出, 阴阳和;美人出,游九河。”“泰山崔, 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高帝《鸿鹄歌》,是“月明星稀”诸篇之祖, 非《雅》、《颂》体也。然气概横放, 自不可及。后惟孟德“老骥伏枥”四语,奇绝足当。若“山不厌高”及仲达“天地开辟”等句, 虽规模宏远,渐有蹊径可寻。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无意于工, 而无不工者, 汉之诗也。有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汉之赋。有意于工,而不能工者,汉之骚。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魏之气雄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气也。 晋之词工于汉, 然不及汉者, 以其词也。宋之韵超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韵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诗文固系世运,然大概自其创业之君。 汉祖《大风》雄丽闳远,《鸿鹄》恻怆悲哀。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唐文绮绘精工,风神独畅。故汉、魏、唐诗, 冠绝古今。宋、 元二祖,片语无闻,宜其不竞乃尔。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两汉之诗, 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不惟里巷歌谣,匠心信口, 即枚、 李、张、蔡,未尝锻炼求合,而神圣工巧, 备出天造。今欲为其体,非苦思力索所办, 当尽取汉人一代之诗,玩习凝会, 风气性情,纤悉具领。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两汉诸诗, 惟《郊庙》颇尚辞, 乐府颇尚气。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 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诗不易作者五言古, 尤不易作者古乐府。然乐府贵得其意。不得其意, 虽极意临摹, 终篇剿袭,一字失之,犹为千里;得其意,则信手拈来,纵横布置,靡不合节,正禅家所谓悟也。然殊不易言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古诗自质,然甚文; 自直,然甚厚。“上山采蘼芜”、“四坐且莫喧”、“翩翩堂前燕”、“洛阳城东路”、“长安有狭邪”等, 皆闾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绝出千古。建安如应璩《三叟》,殊愧雅驯; 阮瑀《孤儿》毕露筋骨。汉、魏不同及尔。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乐府至诘屈者,《朱鹭》、《临高台》等篇;至峻绝者,《乌生》、《东门行》等篇。然学者苟得其意,而刻鹄临摹, 则亦无大相远。故曹氏父子,往往近之。至古诗和平淳雅,骤读之极易;然愈得其意,则愈觉其难。盖乐府犹有句格可寻,而古诗全无兴象可执,此其异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 词愈近愈远; 篇不可句摘, 句不可字求。盖千古元气,钟孕一时, 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世以晚近之才, 一家之学, 步其遗响, 即国工大匠,且瞠乎后,况其余者哉!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鲁直诗也。“古人遗墨, 率有蹊径可寻, 惟《禊帖》则探之莫得其端,测之莫穷其际”,光尧语也。二君所论书法耳,然形容《十九首》,极为亲切。非沉湎其中, 不易知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东、 西京兴象浑沦, 本无佳句可摘,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搜其绝到, 亦略可陈。如:“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遊子不顾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 谁肯相为言?”“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奄忽随物化, 荣名以为宝。”“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万世更相送, 贤圣莫能度。”“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置之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皆言在带衽之间, 奇出尘劫之表, 用意警绝, 谈理玄微, 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祕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古诗正与《檩弓》类, 盖皆和平简易。而其叙致周折, 语意神奇处, 更千百年大匠国工,殚精竭力不能恍惚。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秦嘉夫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讬兴可以比肩。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篇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 百代而下, 当无继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古诗降魏, 虽加雄赡,温厚渐衰。阮公起建安后,独得遗响,第文多质少, 词衍意狭。东、西京则不然、 愈朴愈巧, 愈浅愈深。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班姬团扇, 文君《白头》,徐淑宝钗, 甄后《塘上》,汉、魏妇人, 遂与文士並驱, 六代至唐蔑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李陵逸诗也。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全用此句而不用其意, 遂为建安绝唱。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正用其意而少变其句, 亦为唐古峥嵘。今学者第知曹、杜二句之妙,而不知其出于汉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青青河畔草”,断而续,近而远,五言之骚也;“昔有霍家奴”,整而条, 丽而典,五言之赋也;“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详而有体, 五言之史也。而皆浑朴自然,无一字造作,诚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七言古诗,概曰歌行。余漫考之, 歌之名义, 由来远矣。《南风》、《击壤》、兴于三代之前;《易水》、《越人》,作于七雄之世;而篇什之盛, 无如骚之《九歌》,皆七言古所自始也。汉则《安世》、《房中》、《郊》、《鼓吹》、咸系歌名,並登乐府。或四言上规《风》、《雅》,或杂调下仿《离骚》, 名义虽同,体裁则异。孝武以还, 乐府大演,《陇西》、《豫章》、《长安》、《京洛》、《东》、《西门行》等, 不可胜数,而行之名, 于是著焉。较之歌曲, 名虽小异,体实大同, 至《长》、《短》、《燕》、《鞠》诸篇,合而一之,不复分别。又总而目之, 曰《相和》等歌。则知歌者曲调之总名,原于上古;行者歌中之一体,创自汉人明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平子《四愁》,优柔婉丽, 百代情语, 独畅此篇。其章法实本风人, 句法率由骚体,但结构天然, 绝无痕迹, 所以为工。后人句模而章袭之,适为厌饫之馀耳。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人知《大风》、《秋风》为百代七言祖, 而不知昭帝“黄鹄飞兮下建章”、灵帝“凉风起兮日照渠”。二歌皆极工丽, 汉世人主,何以多才若此!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汉名士,若王逸、孔融、高彪、赵壹辈诗,存者皆不工; 而不知名若辛延年、 宋子侯乐府,妙绝千古, 信诗有别才也。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郊》之精深,《房中》之典则,《秋风》之藻艳, 诸如此类,蹊径具存, 不尽无意,然皆匪五言。《郊》则《颂》,《房中》则《雅》,《秋风》则《骚》,极盛在前,固难继也。惟五言肇自《河梁》,盛于宛洛, 叙致由衷, 而足以感鬼神,动天地;讴吟信口,而足以被金石,叶管絃。如《孔雀东南飞》一首, 骤读之, 下里委谈耳; 细绎之, 则章法、 句法、字法、才情、格律、音响、节奏,靡不具备,而实未尝有纤毫造作,非神化所至而何?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读霍去病传, 盖武人之鸷悍者, 又一任情不学年少耳。然《琴歌》“四夷既护”一章,典质冠冕,雍然盛世之音, 当时文士代作耶?第豪杰天纵特异,未易悬断。又卫青“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雄丽浑成,真大将语。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汉自《铙歌》、《郊祀》外,三言绝少, 即间见, 不过数语。若《五杂俎》等篇, 颇无意义。独苏伯玉妻《盘中诗》二十韵皆三言,仅末数句七字耳。 语意绝奇,惜时与事不可考。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玉台新咏〉考异》列在晋诗。


汉妇人为三言者,苏伯玉妻;四言者,王明君;五言者,卓文君、班婕好、徐淑;七言者,赵飞燕;八言、九言者,乌孙公主、蔡文姬。皆工至合体,文士不能过也。若唐山《安世房中》,自当以《雅》、《颂》 目之,非汉人语。《卮言》以为调弱未舒,较以商、周大篇,诚若有间, 然千余未有继其响者。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汉人诗, 气运所钟,神化所至也 无才可见、格可寻也。魏才可见、格可寻,而其才大,其格高也。晋、宋其格卑矣,其才故足尚也。梁、陈其才下矣, 其格故亡讥焉。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古之于律,犹篆之于楷也。古有篆无楷,故其法自古;后人既习于楷而转为篆,故其法始敝。汉魏有古无律,故其格自高;后人既习于律而转为古, 故其格遂降。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校点本


汉人乐府五言《焦仲卿妻》诗,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与《陌上桑》並胜,人未易晓。何仲默云:“古今惟此一篇。凡歌辞简则古,此篇愈繁愈古”。王元美云:“《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以上六句元美语。然“命如南山石”二句,上下或有脱简。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校点本


乐府之名,其来尚矣。世谓始于汉武,非也。按《史记》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又令唐山夫人为《房中之歌》,《西京杂记》又谓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望归》曲, 则乐府始于汉初。武帝时,增《天马》、《赤蛟》、《白麟》等十九章,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集五经之士, 相与次第其声,通知其意,而乐府始盛。其云始武帝者,讬始焉尔。东汉之末, 曹氏父子兄弟雅擅文藻, 所为乐府,悲壮奥崛,颇有汉之遗风。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谢公问王子猷:“云何七言诗?”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驹,汎汎若水中之凫。”二语已尽歌行之妙。是时七言作者未盛,子猷又不以诗名, 而其言如此!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汉武帝《秋风辞》足迹骚人,李峤《汾阴行》能使明皇感动流涕,真绝唱也。家兄西樵史部、从弟幼华都谏皆有作, 西樵云:“千秋睢上见遗词,武帝雄风自一时。法驾逶迤斋殿启,灵坛飒沓羽旂披。礼成侍从陪遊盛, 情极君王感物悲。 陈迹只今谁仿佛,白云南雁望参差。”幼华云:“东风紫燕入丛祠, 河上人家记汉仪。
古碣半论天上水,苍松全折雨中枝。依稀三烛流光夜,想像千官立仗时。最喜啼鶯犹未歇,看花一路到汾睢。”亦无惭才子之目。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严谓古诗不当较量重复,而引属国数章见例,是则然矣。古人佳处, 岂在是乎?观少卿三章及两汉诸作,足知冗非所贵, 第信笔天成, 间遇一二,不拘拘窜定耳。“青青河畔草”一章,六用叠字而不觉,正古诗妙绝处, 不可概论,然亦偶尔, 未必古人用意为之。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乐府古诗佳境,每在转接无端, 闪铄光怪,忽断忽续, 不论不次。如群峰相连, 烟云断之,水势相属, 缥缈间之。然使无烟云缥缈, 则亦不见山连水属之妙矣。《孤儿行》从“不如早去, 下从地下黄泉”后,忽接“春气动,草萌芽”,《饮马长城窟》篇从“展转不可见”,忽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语意原不相承,然通篇精神脉络,不接而接,全在此处。末段“客从远方来”,至“下有长相忆”,突然而止, 又似以他人起手作结语。通篇零零碎碎,无首无尾, 断为数层,连如一绪,变化浑沦, 无跡可寻, 其神化所至耶!


清·贺贻孙《诗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画家所谓平远者,如一幅乱山, 几数百里, 而烟嶂连绵, 看之令人意兴无穷。在诗家惟汉人有之。今之学古诗者,但知学其平,不知学其远。盖平者其势,远者其神,神故不易学也。


清·贺贻孙《诗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古十九首》,人知其澹, 不知其厚。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庄子》云:“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所谓“无厚”者,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变至化者也。夫惟能厚,斯能无厚。古今诗文能厚者有之,能无厚者未易观也。无厚之厚,文惟孟、庄,诗惟苏、李、《十九首》与渊明。


清·贺贻孙《诗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不知何所起, 不知何所止,一片灵气,恍惚而来。《十九首》中取一篇讽之亦尔,取一段讽之亦尔,取一句讽之亦尔,合《十九首》全讽之亦尔。


清·贺贻孙《诗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汉魏诗如三王, 已有质文治具,焕然耳目,然犹未能穷尽事物之变。……
汉魏之诗,如画家之落墨于太虚中,初见形象,一幅绢素,度其长短阔狭, 先定规模; 而远近浓淡, 层次脱卸, 俱未分明。 ……
又尝谓汉魏诗不可论工拙,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见工,当以观商周尊彝之法观之。……
又汉魏诗如初架屋,栋梁柱础, 门户已具,而窗檽楹槛等项,犹未能一一全备, 但树栋宇之形制而已。


清·叶燮《原诗》卷四外篇下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贾生《惜誓篇》曰:“黄鹄一举兮,见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方员。”作文作诗,必置身高处,放开眼界,源流升降之故,瞭然于中,自无随波逐浪之弊。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迴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
乐府宁朴毋巧,宁疏毋练。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风》、《骚》既息,汉人代兴,五言为标准矣。就五言中较然两体:苏、李赠答,无名氏《十九首》,是古诗体;《庐江小吏妻》、《羽林郎》、《陌上桑》之类, 是乐府体。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五言古,长篇难于铺叙, 铺叙中有峰峦起伏,则长而不漫;短篇难于收敛,收敛中能含蕴无穷, 则短而不促。 又长篇必伦次整齐,起结完备, 方为合格;短篇超然而起, 悠然而止, 不必另缀起结。苟反其位,两者俱傎。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庞言繁称,道所不贵。苏、李诗言情款款,感寤具存,无急言竭论,而意自长,神自远,使听者油油善入,不知其然而然也,是为五言之祖。苏、李之别, 谅无会期矣,而云“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何怊惆而緾绵也!后人如何拟得!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古诗十九首》, 不必一人之辞, 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 遊子他乡, 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覆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 皆在其下,是为《国风》之遗。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庐江小吏妻》诗共一千七百四十五言, 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口性情,真化工笔也。中别小姑一段, 悲怆之中, 自足温厚。唐人《弃妇篇》直用其语云:“忆我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今别小姑去, 小姑如我长。”下节去“殷勤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而忽转二语云:“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轻薄之言,了无余味,此汉、唐诗品之分。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五言一韵到底者多,而“青青河畔草”一章,一路换韵联折而下, 节拍甚急,而“枯桑知天风”二语,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缓之,是神化不可到境界。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人《羽林郎》篇:“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陌上桑》篇:“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篇:“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何工于赋美人也! 而其原出于《硕人》之美庄姜。古人重其行,兼及其容, 妇容不与德、言、工并列耶?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魏诗质直如说话,而字随字折, 句随句转, 一意顺行以成篇,纯是《三百篇》家法,观“青青河畔草”、“翩翩堂前燕”、“高台多悲风”诸作可见。


清·庞垲《诗义固说》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汉五言诗去《三百篇》最近,以直抒胸怀,一意始终, 而字圆句稳,相生相续成章。如一人之身五体分明, 而气血周行无间,不事点染而文彩自生也。


清·庞垲《诗义固说》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三百篇》后,汉人创为五言诗, 自是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 故古人论曰: 苏、李天成,曹、刘自得。天成者,如天生花草, 岂人剪裁点缀所能仿佛;如铸就钟镛,一丝增减不得。解此方可看汉诗。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诗惟汉诗最难学最难读。极顶才人,到汉人辄不能措手, 辄不能解只字;有强解者, 多属皮里膜外,止堪捧腹。汉诗即赞叹亦难尽,高古雄浑等语,俱赞不著也。然则将置之乎?曰: 正于此要著一明眼。读汉诗不可看作三代衣冠, 望而畏之;须看得极轻妙,极灵活,极风艳,极悲壮,极典雅,凡后人所谓妙处,无不具之。即如《阳关》一曲,唐人送别绝调,读李陵三诗,知从此化出;《陌上桑》、《董娇娆》,即张、王、李、 韩轻艳之祖也;“红尘蔽天地”、“十五从军征”,李、杜悲壮之祖也;“冉冉岁云暮”,骆宾王、白乐天皆祖之;《郊祀》诸诗,颜、谢、 昌黎皆祖之。大抵六朝、唐、宋名家,多祖汉诗,不能尽述也。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陌上桑》、《羽林郎》、《东门行》、《西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诗,有情有致,学者有径路可寻,的是诗家正宗, 才人鼻祖。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如立泰、华之巅, 一切培𪤁, 皆在目中。何谓第一义?自具手眼,熟读楚骚汉诗;透过此关, 然后浸淫于六朝、三唐, 旁及宋、元近代。此据上流法,单从唐人入手,犹属第二义,况入手于苏、陆乎?齐梁间人喜言音调,平仄互用,不可紊乱,訾前贤未睹此理;然以沈约、谢朓诗与《十九首》并读, 勿问其它,耑言音调,相去已远。盖元气全则元音足, 古诗惟《十九首》音调最圆, 子建、嗣宗犹近之,宋、齐则远矣;律诗惟沈、宋音调最圆,钱、刘犹近之, 中唐则远矣;词家秦、柳最圆,南宋则远矣。且《国风》惟《二南》最圆,十三国似微有不同, 味之自见。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书到不能解处,正须沉思;读书到不可学处,正要追步,方有出人头地。今人见汉诗辄畏阻,见人称汉诗、乐府, 辄以为不必尔;此终无进境。吾为世人指出长安大路,江湖源头,一片苦心,欲有志之士,努力追步;不惟古诗得力,即律绝句亦得力也。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四言长短有兮字歌,是汉人古体;五言是汉人近体。诗到约以五言,便整齐许多,此语可为知者道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古诗有箴有戒,皆警惕之词。汉诗结处多用之,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箴戒之词也。古诗有祝, 皆颂祷之意。汉诗末句多用祝辞,古谚古铭,可训可戒, 与经表里,惟汉诗尚存此意。吾故曰汉人善学古人。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西汉自《大风》以下诸歌,古奥远过东汉;若以燕王旦、广陵王胥与东汉赵壹、郦炎较,便有河汉之隔。文章关乎时代, 岂不信然?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汉诗须读汉文汉赋,会通其意,始渐有解处。《淮南》、《史》、《汉》、《太玄》、《易林》诸书, 不可不读, 而《楚辞》尤为汉诗祖祢。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诗至宋、齐、渐以句求;唐贤乃明下字之法。汉人高古天成,意旨方且难窥,何况字句?故一切圈点,概不敢用, 亦不必用。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羽林郎》、《董娇娆》、《日出东南隅行》诸诗,情词並丽,意旨殊工, 皆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唐之卢、骆、王、岑、钱、刘,皆于此数诗中得力。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诗有前后绝不相蒙者,如:“东城高且长”、“天上何所有”、“青青河畔草”, 未可强合, 亦不必以后人贯串法曲为古人斡旋。疑此等诗有前解后解之别,可分可合。如“十五从军征”在《古诗三首》内, 则至“泪落沾我衣”为一首,在乐府则分为数解;《十九首》内分入乐府散为解者甚多。他如《白头吟》、《塘上行》,或增或减, 多读古诗自得之。今小曲每割诸曲合唱, 亦是此意。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乐府之有解何也?自是歌调中节奏。如竹之有节,合之则为一竿,分之则为数节,实是一竹。“十五从军征”本一诗也,分四语为一解。谓四语为一解则可;谓四语为一首则不可也。如《子夜》等歌,谓四语为一首则可;谓四语为一解则不可也。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鸡鸣》、《相逢行》“青青陵上柏”诸诗, 读之见太平景象,人民熙皞,上至王侯第宅, 下至平康、北里, 皆优游宴乐,为盛世之音。迄《五噫》、《于忽操》等诗作,遂多衰世之感;汉诗至此, 不可读矣。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乐府如《铙歌》、《饮马长城窟》诸诗, 皆极顿挫,工部于此最得手。后之拟者, 多直说去,便鲜意味。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诗如先秦文, 不可段落;诗中所称君子,汝我妾等字, 皆不必一人口气。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世之说汉诗者,好取其诗,牵合本传,曲勘隐微。虽古人托辞写怀, 固当以意逆志;然执词指事,多流穿凿。又好举一诗,以为此为君臣而作, 此为朋友而作,此被谗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拟度,失本诗面目。余说汉诗先去此二病。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诗文家不可重复说。此最为俗论。如“行行重行行”,下云“与君生别离”,又云“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又云“道路阻且长”,又云“相去日以远”,在今人必讶其重复。“昭昭素明月,光辉烛我床”,曰“昭昭”,又曰“素”,又曰“明”, 又曰“光辉”。《满歌行》亦重叠言之;他诗不可枚举。汉人皆不以为病。 自叠床架屋之说兴,诗文二道皆单薄寡味矣。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汉诗有参看法,如“乘元四龙”与“入紫深宫”中,若以时俗法言之, 当作“乘四元龙”“深入紫宫”,古法殊不尔,参看自见。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三代而后, 惟汉家风俗犹为近古。三代礼乐,庶几未衰, 吾于读汉诗见之。如《陌上桑》、《羽林郎》、《陇西行》,始皆艳羡,终止于礼;《艳歌行》流宕他乡, 而卒守之以正;《东门行》盎无斗储,而夫妇相勉自爱不为非。好色而不淫, 怨而不怒, 惟汉诗有焉。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有谓:“东风摇百草”、“秋草凄以绿”已逗六朝门径; 又有专取“古欢”、“新心”等字以为生别。不知古诗浑浑浩浩, 纯是元气结成,若以字句求之,真是呓语。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前辈称曹子建、谢朓、李白工于发端,然皆出于汉人。试举数句,请学者观之。“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携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黄鹄一远别, 千里顾徘徊”,“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红尘蔽天地, 白日何冥冥”,“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来日大难,口燥唇干”,“日出入安穷”,“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岂六朝、唐人所及?太白辈将此等诗千迴百折读之,然后工于发端耳。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诗句之奇,至颜延之,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李贺、卢仝至矣;然不若汉人之奇。试拈数句:“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河水中之马”,“必有陆地之船”,“饥不从猛虎食, 暮不从野雀栖”,“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垂露承帷,张霄成幄”,“腐肉安能去子逃”,奇绝奇绝。至《郊祀》、《铙歌》中,奇语不可枚举。此非以奇语求汉人,见汉人无所不有也, 不可忽略而读过。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汉诗只如见前辈人,恪恭不敢置一语,唯唯而退, 不敢议之,亦未尝乐与之亲。作如是观者,此其人未尝读汉诗也。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汉诗须手舞足蹈,触得妙境,更不忍释。作如是观者,方谓之善读汉诗。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汉诗如登山造极,溯水得源, 见众山皆培𪤁,江河皆支派,一切唐、宋,皆属云礽,觉语近而味薄,体卑而格俚。作如是观者, 方谓之善读汉诗。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读汉诗要见苏、李、班、张辈皆如在目前, 为我兄事师事之人。作如是观者, 方谓之善读汉诗。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余说汉诗,要在示人以法门,使学者有入路, 有依据,令其欲喜欲惊,俾天下俱向此中寻味。至所不能解者,余不敢强解之。非寻章摘句,一味赞美,作宽冒语也。


清·费锡璜《汉诗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武帝雅好《楚辞》,庄助、朱买臣俱以此得幸。《瓠子》峭刻,《秋风》骀荡,俊语俱自湘累脱出。高帝《大风》、《鸿鹄》,极汪洋自恣,英雄笼罩之度,终不似武帝词人本色矣。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白头吟》古辞, 突然而起,忽然而收,无句不奇,无调不变。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陌上桑》,钟云:“贞静之情,以艳词发之,艳何妨正也。”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古诗如厨人作清汤, 重料浓汁, 以香蕈渗其腻,鲤鱼血助其鲜, 其清如水,滋味深长。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十九首》如星罗秋旻,芒寒久耀。


清·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十九首》内快心顺意之事绝少, 然心平气和,委婉冲穆之气溢于言表,殆近《小雅》之变调,所以品调卓绝, 千古同珍。
不矜才, 不使气,并不恃学问,直以性情笃挚,遂接风人之绪。 虽有作者,俱不能出其范围,洵为诗家宗祖。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一字千金,惊心动魄”处,“冷水浇背,卓然一惊”处。此皆昔人甘苦论定之言,必真解了证悟, 始得力。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汉、魏诗陈义古,用心厚,文法高妙浑融, 变化奇恣雄俊,用笔离合转换,深不可测,古今学人多不识。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古人各道其胸臆,今人无其胸臆,而强学其词,所以为客气假象。汉、魏最高而难知,而其词又学者所共习诵。以易袭之熟词,步难知之高境,欲不为客气假象也得乎?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汉、魏人用笔, 断截离合,倒装逆转,参差变化,一波三折,空中转换抟捖, 无一滞笔平顺迂缓騃蹇。谢、鲍已不能知。后来惟李、杜、韩、苏四家,能尽其变势。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鲍俊逸生峭,涩固奇警,谢浑厚精融, 而不能如汉、魏之豪宕纵恣, 飞动剽忽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汉魏人如龙跳虎卧,雄浑一气,触手变化, 而归于重厚。不似后人尚气势,骋驰骤,词意笔势,或伤太尽,转致筋驰脉散,通篇无含蓄留人处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行行重行行》:此只是室思之诗。起六句追述始别, 夹叙夹议,“道路”二句顿挫断住。“胡马”二句,忽纵笔横插,振起一篇奇警,逆摄下游子不返,非徒设色也。“相去”四句,遥接起六句,反承“胡马”“越鸟”, 将行者顿断,然后再入己今日之思,与始别相应。“弃捐”二句,换笔换意,绕回作收,作自宽语,见温良贞淑,与前“衣带”句相应。“衣带”句,如姚姜坞据《谷梁传》解作伏游意, 则是指行者,连下二句作一意,然无理无味。如解作“思君令人瘦”意, 则为居者自言,逆取下“浮云”句,含下“思君”“加餐”,文势突兀奇纵。“白日”以喻“游子”,“云蔽”言不见照也, 与而比也。班姬《自悼赋》曰:“白日忽已移光。”亦此意, 而温厚不迫。与杜公“在山泉水清”同一用意用笔,怨而不怒。一则加餐, 一则倚竹, 真是圣女性情。凡六换笔换势, 往复曲折。古人作书,有往必收, 无垂不缩,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以此求其文法,即以此通其词意,然后知所谓如无缝天衣者如是,以其针线密, 不见段落裁缝之迹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今日良宴会》:起四句平叙。“令德”四句倒装,豫摄通篇,精神入化矣。所谓“高言”“曲真”者, 即上之新声也,即下“人生”六句也。“令德”,曲之情; “高言”,曲之文。以求富贵为“令德高言”,愤谑已极,而意若庄,所以为妙。而布置章法,更深曲不测。言此心众所同愿, 但未明言耳;今借令德高言以申之, 而所申乃如下所云云,令人失笑而复感叹,转若有味乎其言也。此即申上《青青陵上柏》一篇, 而缥缈动荡,凭虚幻出,蜃楼海市,奇不可测。《庄子》《盗跖篇》言不矫情伤生, 以求声名富贵, 同此奋谑。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明月皎夜光》:感时物之变,而伤交道之不终, 所谓感而有思也。后半奇丽, 从《大东》来。初以起处不过即时即目以起兴耳,至“南箕北斗”句, 方知“众星”句之妙。古人文法意脉如此之密。汉之孟冬,今七月也。“秋蝉”喻友之得志居高,“玄鸟”兴已失所,下四句点明之。“虚名”即指箕、斗、牛之名,写时景耳,而措语高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迢迢牵牛星》: 此诗佳丽,只陈别思, 旨意明白。妙在收处四语, 不著论议, 而咏叹深致,托意高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绍楹校点本


汉武帝《秋风辞》,《风》也;《瓠子歌》,《雅》也。《瓠子歌》忧民之思,足继《云汉》,文中子何但以《秋风》为悔志之萌耶?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武帝《秋风辞》、《瓠子歌》、《柏梁与群臣赋诗》,后世得其一体,皆足成一大宗, 而帝之为大宗不待言矣。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 汉、魏、晋、南北朝诗   魏诗 ☛
000041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