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器Jiaoxue jiqi
广义指任何用于以教学为目的的机器,如教学电影放映机、跟读式录音机、电子计算机等。狭义则指程序教学机,一种用来呈现程序教材并控制学习行为的机械装置。第一台教学机器是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于20世纪20年代设计。至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以及强化理论,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设计了呈现程序化教材的教学机器。随着科技的发展,70年代以来有所革新,如采用数衍系统程序设计等。教学机器通常包含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4个部分。工作过程和主要功能是:
❶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❷接受学生答案,显示其正误,提供正确答案;
❸根据学生的答案,调整和改变教学程序。当学生答案正确、成绩优良时,可以跳过一些同类型的问题,提出更难更深的问题。当学生答案错误时,反复给以类似问题,直到答案正确以后再呈现新教材;
❹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呈现问题以后,学生不作答就看不到答案。运用这种机器可以节省教师训练学生和批改作业的时间,使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来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进度学习和复习。
教学机器teaching machine
呈现经过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机器。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Pressey,S.L.)在1924年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自教自学的机器。像打字机那样大小,上面有一长方形“窗口”(称框面), 由框面呈现一个多重选择的问题,学生可按四个键中的一个,对问题做出选择性的回答。机器可把学生答的正误告诉学生。30年后,斯金纳根据同样道理设计了一台教学机器。由于他的鼓吹宣传,这种使用机器自己教学的办法不仅在教育界重新出现,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员训练上的采用。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在设计上又有改进,除矫正错误外,并备有矫正的说明与补充的材料。有的还有投射的装置,框面较为扩大,视域较为开阔,以利于学习的进行。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或是二者结合,把经过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并通过录音带、键盘或收听、记录的设备给学生以回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