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撒拉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撒拉族传统伦理思想撒拉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汉文史籍称“撒剌儿”、“沙喇簇”、“撒拉回”等,均系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或简称。其先民与突厥有渊源关系。元时,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汉、回、蒙古等民族长期融合而成。现有87,697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与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的西宁、黄南、海西、海北及甘肃的夏河和新疆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与地方官僚资本相结合的阶段。撒拉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该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有着具体、生动地反映。《狼、狐狸和兔子》、《牧童、兔子和狼》、《青蛙与农夫的故事》和《阿腾其根与麻斯睦》等,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忠厚朴实的道德品质;《三敲阿娜那孜核》、 《尕拉、阿吾和阿舅、五十三》、《蟒斯霍日》等神话传说和《皇帝夺妻》、《公道县长》、《气死富人》等民间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横、贪婪、虚伪和愚蠢的阶级本性。其伦理思想在该民族的民歌中也有生动的反映。 “撒拉曲儿”《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和《尕格尕耶乃安》等,集中反映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以及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在社会生活习俗中,多聚族而居,其基层社会组织有由若干个夫权制小家庭构成的“阿格乃”家族组织,同一血缘的若干“阿格乃”组成的“孔木散”宗族组织。一个或数个“阿格乃”便成一个村落。每个村落都拥有公共山林、土地和牧场,他们往往将公地的收入作为公共宗教活动的费用。信仰伊斯兰教,受其道德观的影响。同一家族或宗族的人在生产和生活上有互助的传统。播种或收割等农忙季节,村民们须轮流帮助,不计报酬。谁家要打庄廓、盖房舍,全村皆须出劳力支持。谁家有婚丧事,全村人都帮助料理。素以自尊心强、不畏强暴、刚直不屈著称。其敬老尊长、怜悯弱者和危难者的优良道德传统,也常为周围其他民族所钦佩。好客和讲究礼节。凡有客来访,不论认识与否,皆热情招待。夫权制思想观念较重,倡行男尊女卑。在家庭生活中,夫权高于一切,妇女只能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在封建礼教和宗教教规的双重束缚下,人们要求“丫头不露面,媳妇盖住头,问话别过脸,遇人绕道走”。妇女不能参加宗教社会活动,在家必须回避生客,在男人面前不能抬头,甚至连在人前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婚姻由父母包办。早婚和多妻制现象较普遍。只有丈夫才享有离婚权。妻子想离婚,如得不到丈夫的同意,就无济于事,其他人也不敢娶她。解放后,此种情况已大为改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