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际分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际分工guó jì fēn gōngмеждунарóдное разделéние труд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guoji fengong

又称国际劳动分工。指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❶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❷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条件。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也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它是在资本主义统治下和对外侵略扩张中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具有二重性,它既具有促进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又具有剥削、掠夺的不平等性。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把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另一方面又把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形成“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和对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19世纪所形成的以制成品生产国与原料、食品生产国间的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已逐渐被以各个工业部门内部分工为主导形式的世界分工所取代。战后的国际分工,在地理范围上不仅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分工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独立国家发挥本国的经济优势,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 世界经济   世界市场 ☛

国际分工

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两方面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后者起决定作用。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1)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国内市场容量,人口的多寡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等。(2)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国土面积,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等。这两个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自然条件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社会经济条件是利用自然物质基础的充分条件,正是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有机结合才使得国际分工得以产生和发展。此外,历史上殖民主义也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分工是伴随殖民开拓而发展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迅速崛起,而且日益依赖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19世纪70年代到二次大战前,为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交通运输和现代通讯发展十分迅速,为国际贸易和市场的扩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世界货币的形成,多边贸易的发展,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资本输出,都为这一时期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各国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日益打破,相互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从而形成了世界经济。

☚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际价值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生产社会化超越一国范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而形成,是社会分工的最高阶段。国际分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大机器工业的建立,这是第一阶段。国内的社会分工使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工业部门也进一步分化出愈来愈多的部门,交换的国际化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了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体系。
(2) 19世纪最后30年,以电动机和电力的发明及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是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通过资本输出,深化了第一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发展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形成了殖民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
(3) 20世纪50—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工业新材料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是国际分工的第三阶段。国际分工体系纵横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阶段。由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即产品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与零部件生产专业化,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内部生产分工协作的高度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具有不同性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 “水平分工”。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夺,力求在争夺中建立伙伴关系。另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则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 “垂直分工”,后者是前者的经济附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但从总体上看还远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至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则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水平分工”。发展这种分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为消除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使国际分工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

☚ 世界经济   国际价值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分工的高级形式,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不仅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各国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日益被打破,各国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从而形成了世界经济。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国际分工是以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因而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15世纪末叶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品产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在那里开矿山,建立甘蔗、印度兰、烟草等种植园,推行以奴隶劳动为基础、以世界为市场的农场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以宗主国生产工业品和殖民地生产农产品为特点的早期国际分工。当时,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毛织品、铁器、铜器、枪炮等工业品的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的典型表现形式。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工业与农业部门间的分工越来越超出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寻求原料和粮食来源地以及商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也加强了各大洲间、各地区间的联系。这就使大工业日益脱离本国的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首先,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量成倍增长。而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加上交通运输的革命、电报和海底电缆的敷设,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建成,都是这一时期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使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日益加深。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世界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以及世界货币的形成,也对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在这一时期,19世纪所形成的以制成品生产国与原料、食品生产国间的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已逐渐被以各个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为主导形式的世界分工所取代,它具有如下新特点:(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更快的情况。(2)部门内部的分工有逐步加强的趋向;而且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以及它们既进口又出口某些同类产品。(3)战后,由于某些工业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初级产品的生产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因而削弱了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并使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发展。这一特点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是:发展中国家的简单加工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增长,以及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或零、部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总之,在战后,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虽仍存在,但已大大削弱,并日益为以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所取代。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垂直型的分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工;由市场自发力量所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所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当然,各跨国公司之间的分工仍由市场力量调节)。所有这些都促进国际分工进入了世界分工的阶段。

国际分工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高级形式,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其特点:(1)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对国际分工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进行。(3)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制约。(4)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受各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限制。(5)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的过程。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二是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最后30年以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20世纪50—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工业、新材料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从而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总体上看,国际分工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是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差异所促成的不同产业的分工和产业内部生产专业化的分工;另一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其特征是“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通过不等价交换,使许多经济落后国家成为少数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市场。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类型外,发展中国家之间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国际分工关系,作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因素,也日益发展。

国际分工

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国际分工的萌芽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这个阶段,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了殖民地,他们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品,输入农产品和矿产品,初步形成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分工。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工业国大批廉价的商品大量涌入广大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进入了深化阶段。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有所弱化,工业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强。在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部门内的分工。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扩展,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的分工过渡。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及其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资源禀赋状况、人口规模、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也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一般发展也较快。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社会分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产专业化,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社会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细化,最终使社会分工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形成了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有:(1)垂直型国际分工,一般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产品生产上的分工; (3)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有垂直型的分工,也有水平型的分工。现存的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剥削的、不平等的性质; 另一方面它对于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还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世界上每个国家在经济、技术、资源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参加国际分工可以取长补短。

☚ 一、综合   国际经济合作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各国劳动者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生产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广泛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扩大是客观的历史趋势,它与近代科学技术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5、16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向机器生产的过渡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广泛形成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利用国际分工对落后的国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和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正在争取和逐步改变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帝国主义的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分工体系。

☚ 世界经济   世界市场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世界各国商品生产都通过国际交换而发生的劳动联系,即国际的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是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才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受3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生产力因素,它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因素;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 三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丰裕的自然资源必为社会生产和国际分工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国际分工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工业与农业即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即初级形式的分工; 另一种是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即在各国工业与农业间的各个部门中交错进行的分工; 第三种是部门内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在: 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国际分工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是形成阶段;从18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成熟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受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 世界经济   世界市场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商品的生产与商品的进出口。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这种国际分工有其特点:(1)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并受国际价值规律制约,受各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限制。(3)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的过程。(4)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国际分工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国际分工形式从以往的部门间专业化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分工方向演变,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迅速发展起来。(5)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另一重要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公司内部的分工已扩展到世界范围。

☚ 年率   垂直型国际分工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世界上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Internation Division

国际分工是越出国界的分工。从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分工可以分成劳动分工、劳动者分工和地域分工三类。劳动分工就是对具体劳动的划分,即从“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 (马克思1975,P.55) 等层面对具体劳动的划分,比如把具体劳动划分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服务劳动等。劳动者分工就是把从事不同具体劳动的劳动者进行划分,比如把劳动者划分为工人、农民、教师等。地域分工是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比如把不同的地域划分为农村、城市;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等。具体劳动的划分形成各种相应的分工概念,如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社会分工是指具有不同经济职能的独立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工,这种含义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技术分工是一个经济单位内部的不同经济职能的分工,技术分工不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从是否越出国界的层面把分工划分为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两大类。国际分工就是越出 “国民经济”疆界的分工,或者说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具体劳动的分工,也可以说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生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形成决定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前提。自然前提指不同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由于各国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造成了生产领域的差别。植物要依赖一定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才能生长,于是形成了农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比如中美洲生产咖啡,热带国家生产可可,赤道两侧的一些国家生产橡胶,美国、印度、埃及、中国、小亚细亚、中亚等地区生产棉花。由于矿物地理分布的不同形成了国际分工,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就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另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就成为煤炭生产大国。社会经济前提是指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差别。随着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各种不同的生产部门,从而使国际分工的范围日益扩大 (布哈林,1917)。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成为工业国,被称为世界的 “城市”; 另一部分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或者尚未开始工业化,仍然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因而仍然是“农村”,从而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形成了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迅速发展,形成了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国际分工,即农业与工业相分离。20世纪后半期,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国际分工发展到新的高度,具有新的特点: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下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迅速上升; 部门间的国际分工继续发展,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大大发展; 国际分工的范围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兴起,使某些国际分工变成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 由于不同国家集团的大量兴起,国际分工表现为不同国家集团内部的分工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分工。战后国际分工类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垂直型” 国际分工、“水平型” 国际分工、“混合型” 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国际间农业采掘业与制造业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和采掘业,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 少数工业国家处于 “中心” 位置,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位。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发达国家在工业品生产上的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国际分工和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并存和融合。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推动着国际商品经济的发展。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理论比较著名的有: 亚当·斯密 (A.Smith) 的绝对利益论; 大卫·李嘉图 (D.Ricardo) 的比较利益论、等价交换理论和国际剥削理论等。斯密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不想制鞋,而宁愿雇佣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在每一个私人家庭和个人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斯密,1776)。李嘉图举例说,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可能需要100人1年的劳动,酿制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1年的劳动,而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只需要80人1年的劳动,生产同样数量的毛呢需要90人1年的劳动,因此,对英国来说生产毛呢交换葡萄酒是合算的,对葡萄牙来说生产葡萄酒交换毛呢是合算的,尽管葡萄牙生产毛呢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 (李嘉图,1817)。李嘉图举的这个简单例子,后来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已经奠定了现代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100多年来,无数的经济学家对比较利益论作了各种各样的发挥,用现代经济知识对其给予完善与补充。

☚ 功利主义   经济杠杆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各国生产者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民经济内部的社会劳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
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规模,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❷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条件。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❶科学技术的进步;
❷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革新;
❸跨国公司兴起;
❹旧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和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❶以新型的、世界工业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代替过去的“世界城市”与 “世界农村”的旧国际分工;
❷以现代工业和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代替过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❸由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向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
❹由市场自发势力决定的国际分工向有组织的国际分工发展。

☚ 国民待遇   国际技术转移论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初,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开拓,开始了最早的国际分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分工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国际分工大大深化。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1) 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向纵深发展,普遍实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的分工;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形式虽然存在,但已大大削弱。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部门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 (或工序) 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或工序) 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使社会劳动得到了节约,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提高。

☚ 世界市场   国际交换 ☛
000096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