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按察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按察使

 全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又称“臬司”、“臬台”、“廉访”。官名。唐代始置,相沿至清。各省一人,隶总督、巡抚之下,主掌一省司法、刑狱,兼管驿站。1910年(宣统二年)改称提法使。辛亥革命后废除。

按察使

官名。唐初仿效汉代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 (711年)分设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732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 (758年),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初亦兼领提刑,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之前身,与唐代之观察使性质不同。金承安四年 (1199年) 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使,分道巡察。明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按察使【同义】总目录


按察使乌台使君臬台臬宪廉访

按察使

(1)官名。唐初中央不定期派朝官充使,巡察地方州、县。睿宗景云二年(711),改置十道按察使。按察使以本道大州刺史兼领,监察一道州、县官吏善恶,改临时巡察为常驻监察,成为中央派出的长驻地方的道一级的监察官,略同于汉代的刺史监察郡、县。按察使驻一州而巡一道,自此,道成为州、县之上的监察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改按察使为采访处置使,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参见“巡察使”、“采访使”、“观察使”。(2)官名。金代承宋代提点刑狱之名,设提刑使,后改用唐代之按察使名。元代置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使。明代于省级建提刑按察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并称为“二司”,为一省之司法长官。《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代因之。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又改为提法使。


按察使

官名。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置巡察使,以严格吏治,安抚社会。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置按察使,并为常设官员。后曾改称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行按察之职。按察使作为刑官,始自辽代。《辽史·百官志》:“按察诸道刑狱使。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袁枚《隋园隋笔》:“辽圣宗命尚书刘京(泾)等分路按察刑狱,此按察为刑官之始。”金代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点刑狱之名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置提刑按察使,后改称肃政廉访使。明仍建提刑按察使,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又设按察分司,隶道巡察,后按察使又隶属巡抚。清代因明旧制,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俗称臬司或臬台。清末改为提法使。

按察使

按察使

官名。唐代始置,此后宋、明、清各代均置。掌察州县刑狱和官吏考核。《历代官制概略》: “按察使:官名。唐初仿汉剌使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 (公元711年) 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 (公元732年) 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剌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初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的前身,但与唐代的观察使任务不同。金代承宋提点刑狱之名设提刑使,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仍用唐代之名,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复称提刑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与承宣布政使为两司,掌一省刑名,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遂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设按察使,为正三品官,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其直属的署内事务官与布政司同。惟多一知事,掌勘察刑名,为正八品。凡两司直属官或置或否,各省并不一致,视事务的繁简而定。按察使名义上虽以刑名按劾为其主要职掌,事实上全省政务仍布政使共同负责。”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元年 (公元713年)》: “ (六月)丙戌,复置右御史台,督察诸州; 罢诸道按察使。” 《清史稿·职官志》: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1人 (正三品)。其属: 经历司经历,(正七品); 知事,(正八品);照磨所照磨,(正九品); 司狱司司狱,(从九品); 各1人。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审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 谙版勃极烈   按察佥事 ☛

按察使

官名。唐朝贞观初仿汉刺史制度,遣使巡视地方,考核吏治,始有巡抚、按察之名。景云二年(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后改名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实际上道一级的行政长官,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以后节度使也往往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之外设提点刑狱,为后世按察使前身。金改提刑使为按察使。掌一路之刑法和官吏考核,职能与唐代按察使已不相同。元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长官,又称臬台或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别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期以后渐成巡抚属官。清代也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按察使an cha shi

❶ general inspector of the civil service from the Tang Dynasty
❷provincial chief justi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按察使

官名。掌察所部善恶。始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设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分察全国各道。玄宗开元(713—741)中,改称按察采访处置使,十七年(729),复置十道、京畿按察使。二十年,改称采访处置使。

按察使

官名。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分为十道巡察州县。玄宗即位后以按察使之职与右御史台职掌重复,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九月停差诸道按察使;同年十月又恢复按察使而废右御史台。至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又称巡察使,《唐会要》卷七十七记此年“敕巡察使出,直察官人善恶,其有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者,不务农业、仓库减耗者,妖讹宿宵、奸猾盗贼不事生产、为公私蠹害者,德行孝弟,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堪应时用者,并访察闻奏。”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改称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成为道的行政督察长官,安史之乱以后成为方镇长官的称谓之一,其权力仅次于节度使。金设提刑使,兼安抚劝农采访事,后改称按察使,掌录重刑、劝农桑、纠察官吏,有副使、签事为其佐职,下设判官、知事、知法。元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改称提刑按察使,简称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并置副使,佥事,无定员。分巡诸道,称为分巡道。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的职权多被侵夺。清代总督、巡抚成为经制官,按察使遂为督抚的属官。清末改为提法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