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对身体危害严重的骨病之一。本病多继发于股骨头骨折与脱位,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而造成股骨头血循障碍、骨小梁萎缩及消失等。中年人多见,用类固醇而致者多为双侧。临床表现:早期为髋关节疼痛、内旋受限,继之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活动障碍;X线早期检查有重要意义。防治:髋关节及股骨头损伤要及时治疗;忌长期用皮质类固醇;损坏后可行股骨头移植。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股骨头的血循环因内在或外在的因素遭受障碍,使骨小梁发生萎缩,消失,股骨头变形。可发生于股骨颈骨折和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等创伤之后,亦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鎌状细胞性贫血,脑甙脂网状内皮细胞病(Gaucher病),潜水员病,痛风,醇中毒和出血性疾病等。近年来,此病常见于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物的病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小儿股骨头骺骨软骨病不同,其双侧发病率高,病变不易自行好转,预后不良。
发病年龄多为30岁至60岁。男性患者多。本病常为双侧性,两侧发病的间隔期多在一年以内,二年以上者较少。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似与股骨头的解剖特点易于发生血循环障碍有关系。曾有学者提出脂肪栓塞学说和微细骨折学说,但均未得到确证。患有全身疾病,特别是胶原病有血管病变者,可并发本病。服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或非甾醇类消炎镇痛药物,能引起骨质疏松,服药后疼痛减轻易于受伤而股骨头发生微细骨折,可为发病的因素之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股骨头血循环障碍性坏死,随着病程不同,病理形态亦不同。病理改变起于股骨头上部的前外方。病变初期,关节软骨完整,随着病变的发展,病变部塌陷,关节软骨出现皱折,一部分关节软骨剥脱与骨质分离。组织学检查可见,股骨头病变部呈广泛性坏死,坏死的中心部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保留其形态,其细胞核不能着色呈无反应性坏死、坏死部周围有肥厚的结缔组织和骨小梁,表被的关节软骨有变性。软骨下部的变化较大,坏死的骨小梁被压缩,骨髓充满坏死组织,关节软骨下有裂隙。坏死部的周缘有结缔组织和与之伴行的血管进入坏死组织,但修复能力很差。进入股骨头的营养动脉的内膜有时肥厚并呈纤维化,其内弹力膜断裂,弹力纤维增殖,终末动脉管腔狭窄,甚至为血栓堵塞。
病人最初觉患侧髋关节部疼痛或膝关节部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休息后减轻,而且患侧髋关节有发僵感。随着病变的发展,疼痛和发僵感加重。股骨头病变部塌陷时,病人可有剧痛,而且关节活动限制明显。在早期,患侧髋关节的外展和内旋运动受限制,屈曲运动多正常;在晚期,各种运动均受限制,并出现肌肉痉挛,甚至髋关节畸形。约有半数病人,有髋关节一过性剧痛的既往史,该时X线检查所见正常。X线片显有异常影像时,病变发展多已一年以上。在早期,关节间隙并不变窄,股骨头外形正常,仅在股骨头上部的前外方有斑点状致密影像,在前后位X线片上有时不易显出,而在侧位片上较为明显。断层X线片对判定病变范围有很大帮助。随着病程的发展,坏死部界限渐明显,其周围有薄层致密带,在坏死部与致密带之间有骨质疏松区。在晚期,股骨头上方变为扁平,最后病变部塌陷变形明显,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有骨关节病的改变。应注意仔细观察对侧的髋关节,借此以发现本病的早期改变并早期作出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和X线片所见,结合有无有关的全身疾病、外伤史、以及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物等,来进行诊断。在鉴别诊断方面,应同股骨端发育障碍、股骨头骨骺滑脱后遗症、陈旧性结核等鉴别。
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的治疗原则是避免患肢承重,待病变自行修复。停用诊断前所用的消炎止痛药物,改用无不良反应的药物。坏死范围小,变形轻者,预后较好;坏死范围广泛,变形严重者,预后不良,即便长期不承重亦不能防止股骨头变形及髋关节的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变形为一种不可修复的破坏,常需采用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❶股骨头钻孔,以改善局部血运,早期适用。
❷病变部刮除植骨。股骨头变形轻微者可采用此种手术。刮除坏死组织及其周围的硬化骨,并用带肌瓣的植骨块植骨,或用带血管蒂骨块填充。以期重建血循环而得到修复。
❸关节固定术。对单侧发病的青年病人,病变广泛,疼痛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显著者,适于行髋关节固定术。
❹截骨术。在转子部行内翻旋转截骨术,以使坏死部不再受压。坏死范围小者本法有效。
❺关节成形术。对双侧发病病例,至少一侧需行关节成型术,近年有双杯置换术来代替臼与头的软骨面。
❻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高龄,髋臼完整者,可采用此法。
❼髋关节全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变形严重,髋臼亦有改变者适用此法。但此种手术破坏性很大,不适用于年轻人,应慎重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