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
贫血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之一。不少慢性肾功能不足的病人首次就医的原因就是为了贫血。
引起贫血的肾脏原发性疾病有多种多样,例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囊肿病、尿路阻塞、肾结核以及全身性疾病而伴有肾脏损害者如恶性高血压、播散性红斑狼疮、多动脉炎、淀粉样变等均可伴发贫血。贫血的发生与原发性疾病的性质关系不大,而主要与肾功能衰竭的程度有关。
这种贫血的发生机理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的因素是骨髓抑制和红细胞破坏增多。前者是最主要的,这与机体代谢产生的某些毒物滞留在体内有关。患者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是减少的。通常认为红细胞生成素产量的减少和骨髓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降低,是贫血发生的直接原因。这种贫血的红细胞生存时间在患者体内是缩短的,故溶血是加重贫血的一个因素。出血不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因素,但可使贫血加重,特别是有些病人于晚期常有较严重的鼻衄。慢性肾盂肾炎常使贫血特别严重。贫血的程度与尿毒症的程度有一定关系。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贫血的程度和进展快慢不一。不少时候贫血成为病人就医时的主诉。约有1/3病人有易出血倾向。
血红蛋白大多自中至重度降低。贫血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偶见小细胞低色素型,极少数病例属大细胞型。红细胞中度大小不匀,异形在早期不明显,但至晚期可出现锯齿形细胞。如同时还有三角形细胞、盔形细胞及小型球形细胞常提示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存在。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稍减低,但亦可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但当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时可以明显增高。血小板计数大多正常,但血小板功能可以不正常,引起易出血倾向。如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血小板计数常显著减低。骨髓缺乏特殊发现。有核细胞量正常或稍增多。骨髓铁正常或稍增多。
除非能减轻尿毒症,增进肾功能,这类贫血的治疗很难见效。输血是减轻此类贫血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输血本身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且输血次数过多易产生输血并发症(如输血反应、病毒性肝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的机会也增多。铁剂、维生素B12、叶酸对此类贫血均无效。睾酮可以试用。氯化钴有时可使血红蛋白上升,但由于造成组织缺氧,目前已不采用。血液透析可减轻尿毒症,但长期透析本身可引起贫血,这是因为由于血浆中缺少红细胞生成素。缺铁可能是次要因素。肾脏移植如获成功,造血功能可获明显进步。据报道,在移植后5~20天间即开始出现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血红蛋白可持续上升8~10周,以后维持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