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徙木立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守信 守信信(秉信;践信;口信;讲信用;守信用) 悬剑 ☚ 信用 诚信 ☛ 徙木立信中国古代法家执法必严的事例。战国初期商鞅于秦国推行改革,为取信于民,曾“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这是商鞅强调立法与执法统一、立信于民的变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后世封建社会要求改革变法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均以此作为推行新法的范例,坚定变法革新的决心。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战国时商鞅的故事。商鞅(?—前338),卫国人,名卫鞅,姓公孙,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封于商地而称商鞅。商鞅入秦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前356(一说前359) 和前350年两次在秦国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前356年酝酿变法时,新法遭到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等的强烈抵制。商鞅驳斥了旧贵族“法古”、“循礼” 的复古主张,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主张,坚定地宣称“反古者不可非 (非议),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变法令起草好后,商鞅担心百姓不信服,便在国都咸阳南门处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征集百姓中能将木杆移到国都北门者,赏十斤黄金 (一斤约合今250克)。百姓们都很奇怪,也不相信这样简单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金,无人响应。商鞅再次下令“能徙者予五十金” (五十斤黄金)。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将木杆扛到北门,商鞅当即如数付给报酬,以此向百姓们表明他言而有信。之后便颁布变法令。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巨大成效,商鞅也因功升大良造 (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后来,秦孝公死,即位的惠王车裂了商鞅。 ☚ 兔死狗烹 鸡鸣狗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