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 守信信(秉信;践信;口信;讲信用;守信用) 悬剑 说话算数,讲信用:言而有信 一言不再 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说话算数,极讲信用:一诺千金 千金一诺 百金一诺 对朋友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悬剑空垄 挂剑空垄 剑挂孤松 松枝挂剑 对亡友守信:挂剑 要守信用:信以为本 持义守信:义信 宽大守信:宽信 忠诚守信:忠信(~不欺) 忠谅 允忠 质朴而忠信:质信 共为忠信:众信 友谊深长,聚会守信:鸡黍约 善守信用:善信 恪守信用:季诺 极守信用:信如尾生 最守信用的人无须用金玉作信物:至信辟金 (履行信用:守信) ☚ 信用 诚信 ☛ 徙木立信中国古代法家执法必严的事例。战国初期商鞅于秦国推行改革,为取信于民,曾“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这是商鞅强调立法与执法统一、立信于民的变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后世封建社会要求改革变法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均以此作为推行新法的范例,坚定变法革新的决心。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战国时商鞅的故事。商鞅(?—前338),卫国人,名卫鞅,姓公孙,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封于商地而称商鞅。商鞅入秦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前356(一说前359) 和前350年两次在秦国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前356年酝酿变法时,新法遭到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等的强烈抵制。商鞅驳斥了旧贵族“法古”、“循礼” 的复古主张,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主张,坚定地宣称“反古者不可非 (非议),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变法令起草好后,商鞅担心百姓不信服,便在国都咸阳南门处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征集百姓中能将木杆移到国都北门者,赏十斤黄金 (一斤约合今250克)。百姓们都很奇怪,也不相信这样简单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金,无人响应。商鞅再次下令“能徙者予五十金” (五十斤黄金)。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将木杆扛到北门,商鞅当即如数付给报酬,以此向百姓们表明他言而有信。之后便颁布变法令。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巨大成效,商鞅也因功升大良造 (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后来,秦孝公死,即位的惠王车裂了商鞅。 ☚ 兔死狗烹 鸡鸣狗盗 ☛ 00005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