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kǎi ēn sī zhǔ yìкейнси нство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kaiensi zhuyi英国凯恩斯所创立的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于本世纪30年代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恩、琼·罗宾逊、哈罗德和卡尔多等,美国的汉森、萨缪尔森、克莱因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针对英国的经济困境,就提出以国家干预经济代替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193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资产阶级国家的“反危机”措施,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他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一个国家的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则是由消费(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与投资(扩大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共同构成的;生产停滞、萎缩和经常存在较多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家进行投资预期可能得到的利润率)的突然下降,使得投资迅速减少而造成的。凯恩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世纪曾有过的那种可以获得足够利润的投资机会已随着积累的增加而日益枯竭。因而单纯依靠企业家的投资已不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由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扩大刺激有效需求。所以,凯恩斯主张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增加公共开支、政府采购,并对资本家实行补贴、减税,以刺激私人投资。为此他公开鼓吹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他的理论成为许多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没有也不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终于在70年代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政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改。 ☚ 新马尔萨斯主义 赤字财政政策 ☛ 凯恩斯主义Keynes Doctrine当代流行的西方经济思潮之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形成。创始人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代表有英国贝弗里奇、哈罗德、罗宾逊和美国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克莱因等。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与货币量所决定。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如实施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实行捐税优惠,以刺激私人投资,鼓励消费,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代宏观经济学都有很大影响。 凯恩斯主义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此前100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故学术界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包含丰富的内容,其基础或核心是就业理论。他用就业理论全面分析和解释了经济周期,所以其理论也称为“凯恩斯周期理论”。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 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性。传统的古典均衡理论从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价格(包括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出发,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凯恩斯从1929—1933年大萧条所显示的现实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存在着第三类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它是指劳动者在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条件下,因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这就是说,社会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2. 产生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他指出,产生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有效需求”的不足。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之点,或者说是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的需求。在“有效需求”点上,雇主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就业量为均衡就业量。这个均衡就业量有可能小于充分就业量,即小于社会所可能有的劳动力供给量。有效需求由社会总消费量和社会总投资量构成。当这两部分需求不足时,实际就业量就会小于充分就业量。这时社会的实际产量小于社会所可能达到的产量。一般说来,社会总消费量比较稳定,而总投资量不稳定,就业量随总投资量而变动。产生非自愿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投资量的不足。 3. 投资量不足的原因。决定投资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利率,二是资本边际效率,以后者为主。资本边际效率,是指投资于新资产所预期的未来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它与预期有关。凯恩斯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资本边际效率才会有急剧变动,经济周期才会产生。(2) 资本边际效率作为对未来利润率的一种心理预期,与“信心”或“信任状态”密切相关。(3) 对投资未来利润率下降的怀疑心一经产生,传播便非常迅速。(4) 这种预期是一种无法控制、无法管理的市场心理状态。他分析说,在经济扩张后期,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作出乐观的预期,推动了投资的扩大、投资品生产的扩大、固定资本设备利用率的扩大和各种制成品生产的扩大。由此使固定资本设备所受的压力加大,使固定资本设备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上升。随后,投资的过度发展、投资品生产或固定资本设备的大量增加,将使其未来利润下降。这便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当对资本边际效率一旦失望,或幻灭感一经产生,由乐观情绪所支配的市场就会突然间被悲观情绪所笼罩。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导致新投资的崩溃和失业的产生,导致向上的扩张趋势的转折和危机的降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资本设备的使用、腐蚀或折旧等原因,资本设备又显得稀少,于是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悲观情绪让位给乐观情绪。资本边际效率变动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4. 政策结论。凯恩斯提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下,除非投资市场心理有彻底改变,否则没有办法避免就业量的剧烈变动。然而,没有理由可以预料会有这种彻底改变。因此,不能把决定投资量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要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投资这件事情交由社会去处理。让国家的权威与私人的策动力量互相合作,这样既可医治失业,又可保留效率与自由。他强调,在悲观情绪弥漫的情况下,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纯货币政策对扩大投资和避免失业是无能为力的,而应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即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收,增加预算支出,以刺激私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当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收,降低预算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一批经济学家,如英国的希克斯(Hicks, John Richard, 1904—1989)、罗宾逊(Robinson, Joan Violet, 1903—1983),美国的汉森(Hansen, Alvin Harvey, 1887—1975)、萨缪尔森(Samuelson, Paul A.,1915— )等,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研究、阐释、补充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达到鼎盛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对此无能为力。于是,一批现代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对“凯恩斯革命”进行了“革命”。 凯恩斯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1883~1946) 的理论为基础,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也是60年代以来一个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理论政策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更趋严重,企业严重开工不足。30年代之前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 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彻底破产。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并被誉为“凯恩斯革命”。之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追随凯恩斯理论的各个方面进行阐释、修补和发展,形成了所谓凯恩斯主义或凯恩斯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要有卡恩、琼·罗宾逊、哈罗德、卡尔多、汉森、萨缪尔森、哈里斯、克莱因等。 凯恩斯经济学所分析的,主要是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的因果关系。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投资。如果储蓄的每一增加不被增加的投资所抵消,收入就会下降,失业就会上升。消费 (和储蓄) 水平要看个人的消费倾向如何而定,后者是收入的函数。企业的投资总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或取决于企业主预期资本投资将带来的赢利。利率与其说是使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趋于相等的因素,不如说是一个决定于个人希望保有现金储蓄 (他的流动偏好) 的程度的独立要素。因此储蓄和投资并不一定趋于平衡,相反,储蓄水平常常高于投资,结果使失业现象和经济停滞经常存在。据此,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充分就业的平衡的可能性。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分析上的特点,是总量分析,也称宏观分析或收入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力图使凯恩斯的 《通论》进一步完善,使之长期化、动态化、用加速原理补充乘数论,用过程分析补充均衡分析,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的动态分析等。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政策结论,就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如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萧条时期减低税率、扩大财政开支,必要时不惜扩大财政赤字,增发公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经济繁荣或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减缩财政开支,以遏制投资和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则提出,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 高涨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遏制投资等。 在现代凯恩斯主义者看来,凯恩斯传统中缺少福利理论,因而微观经济学中的收入再分配和资源重新配置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补上这一空白。政府作为家庭之间收入转移的代理人作用一再被强调,即必须采取微观的财政支出政策 (部门优先增长政策) 和微观的财政收入政策 (税收结构政策),前者通过资金和人力在各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的调整,后者通过不同类型税收的运用和税率的制定,有助于促进收入的再分配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凯恩斯主义是西方国家转变为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福利国家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保证充分就业和不断增加政府的福利事业支出。而凯恩斯调节总需求的主张就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或社会保障支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英等一些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建议的影响下,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目标,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的干预,福利国家逐步形成 凯恩斯主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是以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 1929年—1933年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特大经济危机,粉碎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和失业的传统观念。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和失业,但又解释说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量决定的。消费倾向决定消费需求;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与供给价格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 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决定利息率; 而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又决定投资需求。由于人们消费倾向偏低的心理作用,使消费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由于人们对货币灵活偏好的心理作用,使市场上货币减少、利息率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以致资本家对投资丧失信心,从而引起投资不足。正是因为社会需求不足,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大量失业的存在。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和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又主张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具体措施有: 实施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降低实际工资,减轻资本家的赋税,举办公共工程,鼓励剥削阶级奢侈浪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等。 凯恩斯的这套理论被他的追随者修漏补缺,便成了与以往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相区别的凯恩斯主义,并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度经济政策的依据。然而,历史证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延缓作用,虽能奏效于一时,但终因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无法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顽症。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陷入“停滞膨胀” 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已宣告破产。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亦称“凯恩斯学说”、“凯恩斯学派”。见“凯恩斯学说”。 ☚ 银行学派 凯恩斯学派 ☛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英国凯恩斯(1883~1946年)所创立的,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当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它是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解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于本世纪30年代产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恩、琼·罗宾逊、哈罗德等;美国的汉森、萨廖尔森等。它提出了一套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理论、政策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阶段,被称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次“革命”。凯恩斯主义认为,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主要决定于社会总需求的大小,而有效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货币数量。由于这些心理规律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经常不足,为使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运用金融和财政手段来刺激总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的动态化、长期化和政策的具体化方面都有所发展。开始重视对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用于治理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具体政策。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统治地位,它的理论成为西方许多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已陷入空前的危机。 ☚ 新古典综合派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资产阶级官方经济学的重要代表学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最大、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恐慌和动乱。面临严酷的现实,资产阶级经济学无能为力,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也出现危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凯恩斯(1883—1946)原是英国政府的官员兼资本家,193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视作凯恩斯主义的“圣经”,从此,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被西方资产阶级称作一种“新经济学”。凯恩斯在分析方法上放弃了个量或微观分析,采用了总量或宏观分析;在理论上放弃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承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发生失业和危机,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在经济政策上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财政平衡预算政策,主张国家要干预经济,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使用总量分析,研究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总就业等数量大小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也叫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充分就业和有效需求原理。他提出,要提高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提高消费倾向,人们得到的收入要多花费、少储蓄。第二,提高资本家的预期利润率,刺激私人投资。第三,降低利息率。第四,在金融政策上,增加货币数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第五,抛弃传统经济学所宣扬的自由放任的理论,依靠资产阶级的政府来干预和调节经济活动,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随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广泛推广和采用,凯恩斯主义的信仰者对其进行了许多新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新凯恩斯学派。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曾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到70年代初期,又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失业率不断增长,凯恩斯主义面临现实的挑战,遭到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反对,认为“凯恩斯革命”演出了“一场悲剧”。 ☚ 国际大气候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一般泛指凯恩斯的《通论》及其追随者,如罗宾逊、哈罗德、卡尔多、汉森、萨缪尔逊、希克斯、克莱因等对《通论》所作的解释和发展。虽然进入7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此之前,确是二次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理论流派,长期影响着西方政府的经济政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期萧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能够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遭到了破产。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和危机,但认为这不是不可医治的,断言失业和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社会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货币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偏低,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这就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的预期收益不佳,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而利息率却因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的加强而有上升趋势,这就使投资的诱力减弱,造成对生产资料需求即投资需求的不足。从上述理论出发,凯恩斯主张抛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可调节的资本主义”。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措施,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经济危机。在理论分析上,凯恩斯着眼于“总量分析”,即“宏观分析”。由于《通论》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辩护理论,所以此理论一发表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被称之为“凯恩斯革命”。许多经济学家追随凯恩斯,并对凯恩斯关于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修补和发展,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以后的凯恩斯主义者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上,特别强调价格和工资的刚性,这一特点使得价格和工资失去了调节经济失衡的作用。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上,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可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随心所欲地调整经济。60年代末以后,随着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以及随后“滞胀”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一理论,从此,凯恩斯主义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 动物精神 新古典综合派 ☛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主流地位,对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因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而得名。其基本主张是由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在此之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长期推崇“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但在1929—1933年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这种学说提不出任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实行“新政”,采取了一些国家调节措施,首先从实践上部分地否定了“萨伊定律”。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通论》) 一书,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萨伊定律”,在方法论上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河,在政策方面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由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从而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通论》的出版,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凯恩斯革命”,其学说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其中最重要的有: 卡恩、琼·罗宾逊、哈罗德、萨缪尔森、哈里斯、克莱因等人,他们从各个方面对《通论》加以诠释和补充,形成了凯恩斯主义 (或称凯恩斯学派)。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于“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效需求经常是不足的: 一方面,“消费倾向”决定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那样快,从而使得消费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投资的增加而下降,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又决定了利息率不能无限制地随同“资本边际效率”一道下降,当资本的边际效率低于利息率时,就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共同构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就业量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形成大量失业。而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投资收益缺乏信心所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这样,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政策,提出由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使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到充分就业水平,并运用乘数原理来特别强调扩大公共投资的必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目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对经济加以调节,使得战后20余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有所缓和,但进入70年代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亦无法加以解释,也无力提出有效的对策,因而其在西方经济学界中的主流地位发生了动摇。 ☚ 相对福利经济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