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管法中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组织入库的一种行政活动。是贯彻国家税收政策、法令,组织财政收入,加强税收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征收管理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对象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代理人。税收征收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征收和检查。通过管理,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指导扣缴义务人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通过征收,将应收的税款,及时足额组织入库,完成税收任务;通过检查,一方面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税务机关本身征收管理质量的考核。 税收征收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它与其他经济管理一样,都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自然属性来看,征收管理是一切社会形态实现税收职能所共有的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阶段的税收征收管理必须采取一定的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已普遍地运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过程中大胆地借鉴和利用。 从社会属性来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税收征收管理的本质特征也不相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虽然征纳双方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一样,但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在征纳双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存在着利益差别,即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税收又是各种利益矛盾的焦点,因此,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这就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一方面要处理好征纳双方的关系,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税收征管法规、强化税收执法手段等,保证国家依法征税的权利,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