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季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季鸾1888—1941

原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
著名新闻学家。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在天津办《大公报》,任总编。1936年主持上海《大公报》 。
原名:炽章
字:季鸾
笔名:季鸾、一记者、一苇、少白、记者、记录音、老兵、苇、榆生、榆民

张季鸾

报人张季鸾
一代论宗哀荣余墨(张季鸾)
悼季鸾先生
悼念张季鸾先生
悼季鸾先生之死
忠爱国家与爱护青年——追怀张季鸾先生
陈纪滢
陈纪滢
严庄
郑伯奇
惠鼎文
(台湾)文友出版社1957年版110页
(台湾)重光文艺出版社1976年版112页
大公报1941年10月4日
大公报1941年10月6日
大公报1941年10月4日
申报1948年9月6日
张季鸾先生与中国报业
追念同学张季鸾君
中国报人典型张季鸾先生
张季鸾之生平与影响
敬悼张季鸾先生逝世三十一周年(上、下)
陈布雷与张季鸾
张季鸾(1886—1941)
陈纪滢
王军余
吴相湘
皇甫河旺
陈纪滢
郭学虞
*中央日报1957年3月12日
*传记文学1962年1卷7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3期
*新闻学研究1969年3期
*传记文学1972年21卷3、4期
*传记文学1972年21卷5期
*传记文学1974年24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173页
六月号专题人物:张季鸾(炽章)
张季鸾先生的思想与轶事
张季鸾先生的逝世——重庆时代大公报之十
忆报人张季鸾先生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13)
张季鸾
程沧波等
张尔瑛
陈纪滢
王学曾
徐铸成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传记文学1977年30卷6期
*陕西文献1977年31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4期
*传记文学1983年43卷1期
中国建设1984年7期—1985年7期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分册第18页
张季鸾(1888—1941)
张季鸾
张敏孝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41页
*中国近代学人像传初辑第225页
张季鸾办报之事功研究
张季鸾
新闻界名人介绍:张季鸾(1888—1941)
赖光临
李立明
*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下册)第568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368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86页
回忆儿个人和几件事(张季鸾)
忆“本师”
张季鸾
张季鸾
张季鸾(1885—1941)
张季鸾
执笔一生的张季鸾
张季鸾
王芸生
徐铸成
吴相湘
谭慧生
陈丽卿
莫洛
徐铸成
夏晓林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第103页
旧闻杂忆第195页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435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374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80页
陨落的星辰第113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389页
新闻界人物(1)第103页

张季鸾

我所知道的张季鸾和杨永泰(1、2)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张季鸾
张季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我与张季鸾先生的一面之缘
张季鸾先生与先总统蒋公的关系
张季鸾先生为“演不出的戏”在法庭抗辩
张季鸾先生公葬大典私记
报刊评论家——张季鸾
张季鸾报告与山崎会谈中日关系致陈布雷函
陶菊隐
牛 济
陈纪滢
阮毅成
朱民威
龚嫁农
张佛千
宫云范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
馆史料组
团结报1987年1月24、31日
人文杂志1986年2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4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4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4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4期
*传记文学1987年51卷2期
新疆新闻界1987年6期
民国档案1999年3期
著名新闻记者和评论家张季鸾诞辰100周年
20世纪中国著名报业家政论家张季鸾(1888—
1941)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00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5页
张季鸾
悼张季鸾先生
张季鸾呼吁抗战
爱国报人张季鸾
有关张季鸾先生的史实考订
冯正宝
于右任
徐有威
朱西昌
牛 济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154页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356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317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699页
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总43辑

张季鸾

 陕西榆林人。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民等,以字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主编《夏声》杂志,标榜超党派。1908年回国,执教关中高等学堂。1910年(宣统二年)在上海协办《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旋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设民立图书公司。次年创办北京《民立报》兼上海《民立报》通信,披露善后大借款消息,遭袁世凯逮捕,后营救获释。1915年办上海《民信日报》,任总编辑。次年任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日报》总编辑。1918年9月因发表段祺瑞内阁满蒙五路中日借款消息,再次被捕。次年又任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总编辑。1924年任陇海铁路会办。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一直任总编辑。九一八事变爆发,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辩护,遂成蒋座上客,参与外交机密,起草重要文告。1937年七七事变后,拥蒋抗日。1938年起,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病死。

张季鸾

1888年生,卒于1941年。1905年留学日本,曾为陕西留日学生刊物《夏声》编撰人,1908年回国后,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办《民立报》。1913年在北京创办主编《民立报》。后与人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撰写特约通信——《一苇通信》。后又任北京《中华新报》总编辑。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该报业务15年。所著评论文章辑为《季鸾文存》。

张季鸾

192 张季鸾1888—1941

新闻记者,报刊评论作家。名炽章,笔名一苇。陕西榆林人。1905年留学日本,课余编撰留学生杂志《夏声》,1908年回国。1910年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仍为《民立报》撰稿,所发“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专电,是民国建立后发自南京的第一条新闻专电。1913年在北京创办《北京民立报》,自任主编。宋教仁被刺后,著文讨袁,报馆被封,本人系狱达百日之久。出狱后转至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应聘为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发表“北京特约通信”,与《申报》的“飘萍通信”、《时报》 的 “彬彬通信”齐名。1926年旧 《大公报》为新记公司接办,他以公司的三个发起人之一分工担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该报笔政达15年之久。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八字为办报方针,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终年53岁。所写重要政论文,仅可查证者即3000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曾颁发奖状予以表彰。有《季鸾文存》 行世。

☚ 詹大悲   严独鹤 ☛

张季鸾1888—1941

中国新闻工作者。名炽章,陕西榆林人。19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编辑《夏声》。回国后参加过《民立报》、《中华新报》工作,因揭露军阀两次入狱。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主笔,主持言论15年。抗战前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被蒋延请为国民参政员。1941年9月6日病死于重庆。遗著有《季鸾文存》。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

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报纸评论作家。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榆民、老兵等,陕西榆林人。生于山东邹平,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少时从陕西关学大师刘光费读书,打下了中国史地知识的根基。1905年在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经纬学堂,旋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吴鼎昌和胡政之,任陕西留日学生办的革命刊物《夏声》编撰。1908年回国。1910年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办革命报纸《民立报》。1911年经于右仁推荐,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3年在北京创办《民立报》,同时为上海《民立报》通信。因在上海《民立报》透露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的消息被捕。系狱百日。后经营救出狱,曾在胡政之当总编辑的《大共和日报》当日文翻译。1915年与朋友合作创办上海《民信日报》,任总编辑。1916年到北京,应聘担任上海《新闻报》驻京记者,旋任北京《中华新报》总编辑,因发表段祺瑞内阁满蒙五路中日借款的消息被捕,经营救出狱。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所采写消息常被外国通讯社引用转发。1924年该报停办后失业。1926年9月,与吴鼎昌、胡政之购得天津《大公报》,组织大公报新记公司,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撰写社评、调度采访,经常工作到深夜,对于《大公报》的言论方针和报社业务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28年夏和蒋介石在郑州会面,又随蒋到南京住了一个月,关系日益密切。西安事变期间,在《大公报》,上发表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严责张杨“错误”,要求立即释蒋,被南京政府翻印许多万份,用飞机在西安散发。1936年4月在上海主持创刊《大公报》上海版。1937年从上海率该报少数干部创办《大公报》汉口版。1938年领导该报迁至重庆,出版并主持《大公报》重庆版。经常出入蒋介石府邸,为蒋出谋划策。深受蒋的信赖,连任国民参政会第一、二届参政员。1941年5月,主持《大公报》发表社评《为晋南战事作一呼吁》,无端指责十八集团军,为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战役中的失败辩解,受到了周恩来严厉的批评和驳斥。在此期间,也写了许多好的社评,主张联苏抗日,要求抗战到底。直至病逝前,还在日机的轰炸中口述社评,鼓舞中国军民的斗志。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

☚ 张似旭   张恨水 ☛
000070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