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褉袍kāixìpáo也作“开衩袍”“开气袍”。清代皇室官吏、贵族士庶男子的礼服。于袍服近膝处开衩,以便乘骑。所开之衩制有二式:皇室所用者前后左右各开一衩,前后衩长二尺余,两侧衩长一尺余,俗谓“四褉袍”;普通官吏所用者仅前后开,两侧则无衩。丧服之袍,惟皇上可用四衩,宗室士庶皆用两衩。虽非宗室,但受到皇族宗室的特赏,也可穿着四褉之袍。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二:“阿文成以平金川功,赐四团龙补、金黄带、四开褉袍、紫缰、红宝石顶、皆殊礼也。又嘉庆初,尝以高宗遗服四团龙补褂、四开衩之袍、赐朱文正珪。”《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此时六月天气,正是免褂时候,师四老爷下得车来,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纱开气袍,竹青衬衫;头上围帽。”又第四十四回:“不知怎样会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台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清范寅《越谚》卷中:“开衩袍,缝左右四衸而衩其前后。”邹容《革命军》第二章:“辫发乎,胡服乎,开气袍乎,花翎乎,红顶乎,朝珠乎,为我中国文物之冠裳乎?”徐珂《清稗类钞·衣服》:“衩,衣衩也。今谓衣旁开处曰衩口,官吏士庶皆两开,宗室则四开。衩衣,即开褉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