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语气副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语气副词 必bì 表肯定语气,一定、实在。例如: (1)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智子疑邻》)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实shí 表肯定语气,实在、确实。例如: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良liáng 表肯定语气,实在、的确。例如: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果guǒ 表肯定语气,确实、果真。例如: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2)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会huì 表肯定语气,一定、定当、定要。例如: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3)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猎》) 岂qǐ (1)表反问语气,哪里、难道。例如: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②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③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是否,表疑问语气。例如: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②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应yīng 表肯定语气,应该。例如: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 当dāng 表肯定语气,应该、应当。例如: (1)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 固gù 表肯定语气,诚然、确实、本来。例如: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3)齐人固善盗乎?(《晏子故事两篇》)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画蛇添足》) 宜yí 表肯定语气,应该。例如: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2)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诚chéng 表肯定语气,实在、的确。例如: (1)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宁nìng (1)表反问语气,难道。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表肯定语气,宁愿、宁可。例如: 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须xū 表肯定语气,必须。例如: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 勿wù 表否定语气,不。例如: (1)愿诸君勿复言。(《隆中对》)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莫mò 表否定语气,不、不要。例如: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3)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 (4)莫道不消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弗fú 表否定语气,不。例如: (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wèi 表否定语气,没有。例如: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2)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4)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 非fēi 表否定语气,不、没有。例如: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庶shù 表示祈使语气,希望。例如: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殆dài 表推测语气,大概、可能。例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其qí (1)表劝告、祈使、命令。可译为“就”、“一定”等。例如: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表委婉估计、推测的,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还能”、“怎么”、“难道”。例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语气副词指表示各种语气的副词。如“却、可、倒、竟、 偏、 难道、 岂、 简直、 毕竟、 好像、 几乎、 也许、或许、 大概、 索性、 恐怕” 等。 语气副词有的表示强调, 如 “可、 倒、”等; 有的表示推测, 如 “大概、 也许、 恐怕”等;有的表示反诘, 如 “难道、 岂”等。语气副词常和语气助词相呼应。 如 “也许是这样吧。”“难道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一定语气的副词。有的语法书把语气副词看作情态副词的一种。其中“讵(巨、渠、鉅)”“宁”“岂”“庸”表示反诘语气。如李世民《春日望海》:“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汉书·高帝纪上》:“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汉书·孙宝传》:“掾部渠有其人乎?”《世说新语·德行》:“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诗·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恐”“或者”表示揣测语气。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尚(上)”表示祈使语气(命令或希望)。如《尚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哀哉! 尚飨。”《诗·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 情态副词 否定副词 ☛ 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肯定、强调、揣测、意料、转折、反诘等语气的副词。王了一《汉语语法纲要》认为,除了语气词之外,还有一种语气副词,也是表示全句所带的情绪的。语气副词和语气词的不同,完全是词的位置上的关系。语气词的位置在全句之末,语气副词却居于谓语或主语的前面,这是末品词所常在的位置。所以语气副词又称为语气末品。语气副词有些是专用于语气的,如 “岂” “难道” “索性” “敢” “偏” “偏生”“到底”“简直”“饶”等; 另有些是借用普通副词的,如 “竟”“也”“还”“又”“并”“可”等。张静《汉语语法问题》: “语气副词:却、可、倒、竟、偏、偏偏、索性、简直、反正、果然、到底、究竟、难道、其实、幸亏、不、没、别、不必、不要、必、必定、必须、必然、一定、的确。这类副词只表示转折、反诘、侥幸、否定、肯定等语气,可以跟动词结合,一般也可以跟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结合,如 ‘他简直聪明极了’ ‘究竟好不好’ ‘的确好’。跟别的副词连用时一般都放在别的副词前面,如‘他倒很美丽’ ‘你必须马上回去’‘咱们索性都走’。”参见“语气末品”。 ☚ 表数副词 语气末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