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语气助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语气助词

 耳ěr
 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例如: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夫fú
 (1)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例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例如: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与“今”连用,还带有“今”的意思,可译为“现在说到”)(《伤仲永》)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③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乎hū
 (1)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说话人对听者命令、请求、催促、禁止或劝阻等语气,相当于“吧”、“呢”。例如: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2)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④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惠子相梁》)
 (3)用在反问句末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者乎:语气词连用)(《隆中对》)
 ④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表推测语气,句中常有“其、无(毋)、乃、得无(毋、微、非)”等表委婉语气的词语配合。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词尾,附在形容词后面,作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焉yān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例如: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①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耶yé
 用于句尾,表疑问、反问、揣测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吗”。例如:
 (1)得为众人而已耶?(“耶”表反问语气)(《伤仲永》)
 (2)然则何时而乐耶?(“耶”表疑问语气)(《岳阳楼记》)
 邪yé
 相当于“耶”,表反问或疑问语气。例如: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
 矣yǐ
 (1)相当于“了”,有时可不译。例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用在句尾,跟“夫”、“哉”、“乎”连用,连用以后“矣”仍然表示陈述语气,语气重点由后面的语气词来表示。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个句子是感叹句,“矣”表陈述语气,“哉”表感叹语气)(《核舟记》)
 者zhě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例如: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哉zāi
 (1)用在句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③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在句尾,表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欤yú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呀”等。例如: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为wéi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盖gài
 (1)用于句首,起提示作用,引出下文,可不译。例如: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2)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估量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例如: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云yún
 用在句尾,表示这段话结束,可不译。例如:
 (1)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山市》)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也yě
 (1)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马说》)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用在陈述句末尾,加强陈述或描写的语气,相当于“啊”、“呢”,或不译。例如: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⑤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作用,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多用在主语、状语后,表示停顿,使语气舒缓,以引出下文,可不译。例如: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气助词

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语气的助词。 根据表示语气的不同, 语气助词可分为四种:(a)表示陈述语气的,如 “的、了、吧、呢、罢了、喽、啊”等; (b)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吗 (么)、 吧、 呢、啊”等; (c) 表示祈使语气的, 如 “吧、 了、 啊”等;(d)表示感叹语气的, 如 “啊”。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 如 “啊”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分别表示陈述语气、 疑问语气、 祈使语气或感叹语气。 有的语法著作把这类词从助词中独立出来,看作虚词的一个类, 称作语气词。 参见 “助词”。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同“语气词”条。

☚ 语气词   也 ☛

语气助词

亦称“语气词”。表达语气的助词。根据表达语气的不同,可分为:❶表停顿语气。主要用“者”、“也”等字。如《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❷表判断语气。主要用“也”字。如《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❸表陈述语气。主要用“矣”、“焉”等字。如《论语·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
❹表疑问、反问语气。主要用“乎”、“哉”、“邪”、“欤”(与)等。如《史记·项羽本纪》: “壮士!能复饮此乎?”李斯《谏逐客书》: “客何负于秦哉?”
❺表感叹语气。主要用“哉”、“夫”等。如《论语·子罕》: “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
❻表测度语气。主要用“乎”、“与”、“邪”等。如《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❼表祈使语气。主要用“也”、“矣”、“乎”等。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根据在句中所居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三种。参见有关条。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指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虚词。见“语气词”。

☚ 结构性虚词   疑问助字 ☛
000022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