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①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可谓仁乎?” 孔子曰:“夫③仁者,己欲立④而立人,己欲达⑤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十) 注释 ①子贡:孔子的学生。②何如:如何。③夫:语气词,无意义。④立:立身,在社会上站得住脚。⑤达:腾达,发达,有所作为。 【译文】 子贡说:“广泛地施惠民众,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算仁了吧?”孔子说:“仁德的人,能够做到自己想立身、也想着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发达、也想着帮助别人发达。” 感悟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不会有大的矛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成就。达:显贵、显达。自己要有成就,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就;自己要有地位有名声,也要帮助别人取得地位和名声。《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提出的道德规范,是其仁的一种表现。意思是说,我自己要想站得住,也必须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有所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即对别人要有同情心。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卫灵公》也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种对仁的不同解释,据说,就是其弟子曾参概括出来的“忠恕之道”。《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来的儒者认为,“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孔子提出的为仁之方有积极(忠)和消极(恕)两方面的意义。这两方面的意义被宋儒概括为“推己及人”。宋明道学家则把这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Jiyulierliren,jiyudaerdaren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是“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实现“仁”或成为“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见《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以自己所希望或欲求之事推及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要想站得住,也必须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显达,也必须让别人显达。既不能把好处全部占为己有,也不能把坏处全部推给他人。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忠恕”二字概括了这一思想(参见”忠恕”条)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博爱思想。朱熹《集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今天人们所讲的“将心比心”也正是这个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孔子“仁学”体系中的基本命题,深刻而通俗地概括了处理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丰富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宝库。其思想内容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 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 有所成就。达: 显达,显赫闻达。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应帮助别人取得成就;自己想要显赫闻达,也要帮助别人显赫闻达。指自己想追求什么好事,也应该尽力成全别人。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例] 故遇人有恩,~,善人之忧我也。(汉·王符《潜夫论·德化》)|~,仁者之事,小人反是。(明·薛瑄《读书续录》卷一)|由于人的大脑的感受、认识以及思维都存在着相似性,所以,正常的人会自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张光鉴等《相似论与悖论研究——脑科学、相似论与学生素质培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