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发阴阳
病发阴阳,是指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不同的病理反应层次,而引起的发病类型。由于人体病理反应层次有阴阳之分,如表为阳、里为阴,卫为阳、营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身半以上属阳、身半以下属阴,经络也有阳经阴经等,故称之为病发阴阳,或“阴阳发病”(清·钱璜《伤寒溯源集·阴阳发病六经统论》)。不同性质的邪气,侵袭人体不同属性的病理反应层次,则引起不同的发病类型,其传变、转归也迥然不同。《素问·调经论》云: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指出不同的阴阳发病与致病因素的特性有关,感受六淫外邪多病发于阳,因于饮食情志多病发于阴。汉·张仲景《伤寒论》从辨证立法立论,在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云: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为外感热病辨别病发阴阳,指出了明确的证候属性。其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指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千金翼》作‘汗之’,诚是),因作痞也。”说明不同的发病类型,应当用不同的治法。兹将病发阴阳的几种常见类型分述如下:
病发于阳 邪气侵袭人体阳分而发病,称为病发于阳。诸如发于三阳,或发于表卫等,皆属此类。正如钱璜《伤寒溯源集·阴阳发病六经统论》云: “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发于阳者,邪入阳经而发也。”一般说:病发于阳,多为外感疾病,其病势较浅,正盛邪实,常有发热以“拒邪”的表现。故凡以发热恶寒为发病特征者,便知病发于阳。不过,此言其常,而太阳病或未发热,阳明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少阳病但恶寒,则言其变。如新感外邪引起两经以上同时发病者,称为“合病”; 两经以上先后发病者,称为“并病”。“合病”与“并病”都属于三阳发病的复杂表现。如新感外邪引动宿疾,致使表里同时发病者,称为“表里兼病”。病发于阳,如因邪气太盛,正气不足,误治失治等,其病势可由表入里,由阳转阴,由实转虚,向人体更深的层次传变。
病发于阴 邪气侵袭人体阴分而发病,称为病发于阴。诸如营阴受邪,“直中”三阴等,皆属此类。外感疾病,病发于阴,正气不足,“拒邪”能力减退,故以无热恶寒为发病特征。此言其常。三阴的反发热,反不恶寒,手足反温等,则言其变。如病发于阴,调治得当,病势由里出表,由阴转阳,亦可出现发热征象。内伤杂病,常因脏腑气血失调而起病,故以病发于阴为多见,过程中常由气分而血分,由气机紊乱而形质损伤为传变特点。阴阳两感 是指同一外邪同时侵袭人体的阴分和阳分而发病的状况。《伤寒论·伤寒例》所谓“两感于寒”,以及营卫两伤,表里受邪,阴阳俱病等,皆属此类。两感发病的特点是,既病发于阴,又病发于阳,阴阳两证俱见,而且多层次多途径传变,如表里俱传,两经俱传等。正如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例》注云:“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发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则太阳传阳明,少阴传太阴;再进一步发展,则阳明传少阳,太阴传厥阴,形成复杂传变的病势。《伤寒例》云:“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必死”二字,虽未免言过其实,但也说明两感发病,是外感病中最严重的证候。
阴阳相错 是指不同属性的邪气,同时侵袭人体阴分和阳分,形成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的发病状况。诸如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混淆等,皆属此类。显然,阴阳相错与阴阳两感,有同有异,二者的相同点: 都是多个阴阳层次同时发病;其不同点是:前者各发病层次的病因病理,其性质是不同的,既见于外感发病,也见于内伤发病,而后者各发病层次的病因病理,其性质是相同的,且多见于外感发病。临床上发病时即表现为表寒里热,上实下虚,胃热脾寒等,都属于阴阳相错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