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绞滩机械化
长江上游多为山区,坡降陡,水流急,滩险多,船舶航行极为困难,特别是上行船舶,需靠外力拉绞方能过滩。历史上,纤夫拉船上滩,多达成百上千人,且极危险。193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开始在宜昌组建绞滩委员会,先后在川江及其他支流设绞滩站56处,实行人力施绞;川江有17处,当年就施绞轮木船556艘。1949年以来,对绞滩设备进行技术改革,采用安装蒸汽锅炉,加装抬挽木划、垫板、滑轮及船岸联合对绞等方法,并制定绞滩管理办法,至1952年,安全有效地施绞轮(木)船(队)5万多艘次,100余万吨;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船队的不断加大,绞滩技术也逐步实现全面机械化。在整治滩险的基础上,设绞滩站35处,更新船岸绞机、建造绞滩船、接头船实现机械化,并对不同船队施行双绞、三绞。至1973年,宜渝段航道共有单、双机绞滩船19艘,机动接头船13艘,淘汰了岸绞机械,基本上全面实现绞滩机械化,满足不同水位的绞滩需要,保证了川江航道的安全过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