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民公社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民公社化rénmín gōngshèhuà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普遍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出现创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到年底,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例如:“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光明日报》1966.8.7)“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1959年就转成现在的农场了。”(《人民日报》1978.1.1) 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rénmín gōngshèhuà即“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指实现把一个乡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更大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的运动。人民公社是1958年-1982年我国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相关链接 “人民公社化”是党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于1957年冬—1958年春为探索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决策。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了“共产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取消了自留地,压缩社员家庭副业,侵犯了农 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制定的宪法规定农村设立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 ☚ 人脉 人民监督员 ☛ 人民公社化1958年3月20日成都会议通过小社并大社的决议,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8月29日北戴河会议作出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每个人民公社平均4000~5000户,大者1万~2万户,一般是一乡一社,大者数乡甚至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化严重滋长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和瞎指挥风,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国农业生产带来破坏性的作用。1983年,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宣告解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