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当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代表作 (以下简称《通论》)。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基本观点是抨击“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摒弃传统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说教,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主要要扩大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通论》的出版,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新的辩护理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及国家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 “凯恩斯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书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代表作,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作。1936年出版。共分六篇。提出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有效需求涉及人们心理状态的三个因素(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运用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考察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把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归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认为由国家全面地调节经济生活,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该书提出的就业理论及政策观点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反,被西方一些经济学者称为“经济学的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写的一部经济学名著,出版于1936年。1929—1933年,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解释危机中出现的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提出解救危机的有效政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它集中体现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 这本书中。《通论》的基本观点是: 资本主义社会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充分就业均衡只是经济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既可以解释一般情况,也可以解释特殊情况,因而称之为“通论”。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就业问题。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失业,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量,有效需求之所以不足,又是因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作用:“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利息率又拒绝下降得太低,因而引起投资需求不足。总有效需求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自然不足,结果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论》提出了解救资本主义危机的政策措施,即必须依靠政府调节经济,由政府采取财政、货币措施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总需求和就业水平。《通论》无论是在分析方法、假设前提、理论内容和政策结论方面都提出了与马歇尔经济学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帝国主义论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