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尉迟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尉迟杯 尉迟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五字,上阕五仄韵, 下阕四仄韵。另一体双调一百零六字,平韵。 ☚ 倾杯乐 解连环 ☛ 尉迟杯 尉迟杯又名《东吴乐》。见宋柳永《乐章集》。《填词名解》云:“《尉迟杯》,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也。盖大石调曲。”《乐章集》入双调(夹钟商)。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者,《词律》卷一八列吴文英所作。《词谱》卷三三以柳永所作(宠嘉丽)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五字,上片八句六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又列别体五种,或押韵、或字数、或句法略异。平韵者,《词谱》列晁补之所作(去年时)为正体,一百零六字,上片八句五平韵,下片九句五平韵。平韵者仅晁作一体。 ☚ 谒金门 欸乃曲 ☛ 尉迟杯这首词写的是一场短暂的幽会。“紫云暖” ,紫云本指祥瑞之气,这里是指灿烂的晚霞。紫云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夜晚。这个夜晚迟迟不来,让人等得好苦,因此便有 “恨”。虽是恨小鸟上树太晚,实际上是恨 “双栖”姗姗来迟。后来, 这一时刻终于来了, 他们在 “小花静院相逢”。 “小花” 言其景楚楚动人,“静院”言其地正宜此事,“相逢”一词,对于约会来说,似不如用 “相见” 妥帖,但用此险词,却正写出了两只 “翠雏” 相寻相觅,直至 “相逢”的情状。这场约会看来要克服点障碍,故需用点 “风流心眼”。相思相约终于相见,姑娘小伙双双对饮,几杯过后,腮上 “红潮” 泛起,正与洁白的玉碗两两相映。这时,“静院”内外,香烟缭绕,草地碧绿,那纱窗、罗衣、罗帏,隐入暮霭之中,那鲜艳的色彩渐渐地淡下去了。这种色彩的映衬变化,不但显示了空间层次和时间流逝,而且还暗示着微妙的心境。同一色彩,会因心潮的起伏而变幻出深浅不同的色度。因此,情人因情急而觉草绿罗淡,也是情理中事。小酌过后,他们来到屏风后的内房中。“喜银屏” 一句,按文意当断为“喜银屏小语、私分麝月、春心一点”。“喜”与上文恨” 相应,有喜有恨,是情人常有之情。倚着银白的屏风,小声说着贴心话,一边品着香茶。分茶以解酒,“私分”是定情。喝了人家的茶,就意味着对于某件事的认可。“分茶”是个象征仪式,后来 《红楼梦》 中有 “喝了咱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咱们家做媳妇”的风俗,看来,至少在宋金时代,就有这种 “分茶定情”的风俗了。但这不是由家长主持的定婚仪式,所以说 “私分麝月”。对饮、焚香、倚屏,分茶,这一幕幕爱情生活小景,似乎都有些仪式化的味道,其实正体现了东方人特有的爱情意识和爱情方式的深层积淀。实际上根本用不着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就人的天性来说,春情盈心,自然一点而通,正如浓香浑圆的麝月珠茶,开水一滚而即刻舒散一样。“春心一点”,似为双关,既指春茶那一点心芽, 又关情人摇摇欲动之心。 上阕至此, 向外一宕, 留下了悬念: 春心一点而通之后又当如何呢?下阕“华年共有好愿”紧接上阕。青春年少,人人自有一段“好愿”。这段愿看来不大好说出口。好在我们的文化系统中自有那么一套独特的暗示方式。“妆鬟暮雨零乱”,是场面描写,也是符号象征。“雨”在汉语言系统中的特殊含义,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妆鬟零乱”,就更加明显了。这“好愿”是否如愿了呢?一大段时间空白之后,作者叹道,“梦似花飞”,一场春梦随花飞去; 这句写得迷离恍惚。而“人归月冷”便太凄清、太明白了: 不管好愿是否成功,总之,人是归去了,只有那惨白的月光还清冷地留在床前。这一夜,姑娘可要睡不好了。那小山似的发髻,一定会因辗转反侧而零乱得不成样子的。她无限疑虑地想到,郎君的兴致,通常都是很高的,况且这里又不是与那人世相隔遥远的桃花春溪,干吗要像刘晨阮肇那样匆匆辞别呢?情郎无情而姑娘自有痴想。她甚至一直想到,情人明日早晨骑马踏上征途的情景。也许他真的有什么事要办吧! 愿我的一腔衷情,像晓马东风一样随郎左右吧! 幻觉一闪而过,姑娘回到无情的现实之中: 终究是两地分飞,尽管情郎病酒最需扶持,奈你我不能同行,唯有一缕余香伴君远去天涯了! “余香” 一词,总收上文“珠树” 、“小花”、“午香”、“麝月”、“妆鬟”、“桃花”,并从全词这层淡淡的香气中,分出一缕来留给了读者。“余香”令人回味。是文中明言之物香,抑或是暗示之“人香”?细味这缕“余香”,对于那段“好愿”,也就会稍有所悟了。不过,既然人家不愿明说,我们还是不要去寻根究底吧。 《尉迟杯》一词像束夜来香,朦胧中见其情深,迷离中显其美艳。虽涉艳事,但极委婉含蓄。这对于那些有些异味的色情文学,无疑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尉迟杯蔡松年为金代初年的著名词人,与吴彦高齐名。时人号其所作词为吴蔡体。其体典雅工丽,继承了周邦彦一派的词风。《尉迟杯》词则用极其典雅的语言叙述了作者的一段难忘的恋情。 词的上半阕描述了一对情人相逢的欢乐情景。 开头两句抒发了作者功成名就却无情人相伴的惆怅和遗憾。“紫云暖”,既是写春和日暖的大好自然风光,又隐示了作者在朝甚得宠幸的境遇。“紫云”向可理解为王者之气,帝京气象。正是在大好春光,美好境遇下,作者由感叹鸟儿未得双栖,借以抒发自己未得佳偶的遗憾心情。“珠树”乃系引用李白《送贺监归四明》诗句“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之意,表明作者对翠雏——美女到来的盼望之情。 紧接着作者写他在春花绚烂的静悄悄的庭院里竟然遇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情人。情人那风流的体态,流波顾盼的双眼,使他陶醉了。两人对酒欢歌,窃窃私语,从早到晚,难分难离。在朦胧的月光下,他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们两人,他们都为彼此的深情而打动了。“红潮照玉碗,午香重草绿宫罗淡。喜银屏小语,私分麝月,春心一点”,正是作者对他们相会欢乐情态的逼真描述。“麝月”可以解为月、月光,也可解作“茶饼”。麝用以指茶香,月用以指茶状。两人分茶共饮,这些亲昵的儿女情态的描摹,正显示了两情相遇的欢乐。如此写来也正是回照了开头所说的“恨晚”。正因为“恨晚”,所以作者对此时的“春心一点”就更加珍贵。 下半阕写作者对这段情事的留恋、回味、惆怅的情绪。情人相会在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两人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是承上阕欢会而来的自然发展。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将两人这种感情固定下来呢? 也就是取得社会的认可呢? 作者的回答却是一夕相逢后。“梦似花飞,人归月冷,一夜小山幽怨”。由于等级的差异,在短暂的欢会后,两人不得不从此分别了。作者心中为此留下了无穷的怅惘和幽怨。但是这短暂的欢会却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把自己这次奇遇比作是刘晨天台遇仙。刘晨遇仙而回,再求桃源而不可得。作者却还望能再次和情人相会。“刘郎兴寻常不浅,况不似桃花春溪远”,正说明了作者的这种愿望。“觉情随晓马东风,病酒余香相伴”,正说明分别之后,作者对情人的深情留恋。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词。做为高官名宦的蔡松年和一个寻常女子相逢,情投意和,这女子给了他精神极大的满足,给了他无限的快乐,他因此不能忘怀,写下了这首《尉迟杯》词。这和一般士大夫玩弄女性所写的轻薄浮浪之词迥然不同。其中所蕴藉的一种深情,那种得而复失的怅惘,和希望能再相逢的意愿,都使这首词的格调显得高雅不俗。 尉迟杯青溪路。记旧日、年少嬉游处。覆舟山畔人家,麾扇渡头士女。水花风片,有十万、珠帘夹烟浦。泊画船、柳下楼前,衣香暗落如雨。 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蒙蒙,和梦飞舞。绿水青山浑似画,只添了、几行秋戍。三更后、盈盈皓月,见无数、精灵含泪语。想胭脂、井底娇魂,至今怕说擒虎。 青溪是三国东吴时开凿的一条水道,起钟山西南,逶迤九曲,穿过今南京市区,流入秦淮河。陈维崧的这首《尉迟杯》以“青溪路”一句起调,既是点词题中所说的《青溪集》,也是把它作为南京的象征、历史的见证,表明这首词写的是饱经历史沧桑的南京。南京是作者青少年时的旧游之地。他在《留都见闻录序》中曾追述:“余年八九岁,祖父挈来金陵,僦宅成贤街莲花桥下; 后随先大人省试,率三岁一至以为常。”其祖父为东林领袖之一的陈于廷,其父为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共称“四公子”;的陈贞慧,都是明末士林推重的人物。明亡前夕,作者十八岁时又曾随陈贞慧至南京,据其《金陵游记序》称,当时的南京依然名士云集,“人各据一水榭,每当斜阳叆叇,青帘白舫络绎縠纹明镜间”。这些记载,正可作这首词的次句“记旧日、年少嬉游处”的注脚。这一句,看似平平写出,而对作者来说,却有终身难忘的生活内容,负载着沉重的岁月之感、家世之慨和易代之悲。下面,“覆舟山畔人家。麾扇渡头士女,水花风片,有十万、珠帘夹烟浦”三句,就是把词思在时间上推回到“旧日”,在空间上推回到“年少嬉游处”,回忆当年南京城内、秦淮河一带的繁华景象。句中的“覆舟山”即玄武山,东连钟山,北临玄武湖;“麾扇渡”在秦淮河上,位于朱雀桥之左,以晋时顾荣挥羽扇退陈敏军而得名; “烟浦”指歌楼妓馆骈列两岸的秦淮河。过拍 “泊画船、柳下楼前,衣香暗落如雨”两句,则紧承“烟浦”二字,描写当年秦淮河上画舫云集、衣香暗闻的旖旎风光。 上片八句都是思昔,追记这一既是作者旧游之地、又是明代留都的当年盛况。八句中没有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而字里行间寓藏着对往昔、对故国的无限怀念,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时所说,“恻恻兴亡之感,实曲寄于言外,不仅作风俗记、都邑簿也”。 词的下片由思昔转到伤今。换头“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蒙蒙,和梦飞舞”三句,把上片所刻意描画的繁华景象一笔扫去。上一句中“闻说”二字表明下面所写都非目睹,而是听“新自金陵归”的许月度口述;“近日”二字与上片次句中的“旧日”二字两相映照,界分今昔; “台城”为东晋、南朝的台省及宫殿所在地,故址在今南京鸡鸣山南,这里用来与上片首句的 “青溪”遥遥呼应,都是代指南京。下两句化用《庄子·齐物篇》中梦蝶的寓言,以喻人事之变幻无常、国家之兴亡如梦;句中的一个“剩”字暗示一切旧日的繁华都已烟消云散,只有黄蝶迷迷茫茫在梦境中飞舞而已。接着,就以“绿水青山浑似画,只添了、几行秋戍” 两句,抒发其“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晋书·王导传》中述周𫗱语) 的悲慨。至于下片词的后四句,更以凄怆之笔表达其亡国之恨。在“三更后、盈盈皓月,见无数、精灵含泪语”两句中,作者借助想象,展示了一个午夜后、明月下“新鬼烦冤旧鬼哭” (杜甫《兵车行》)的凄凉阴森的境界。“想胭脂、井底娇魂,至今怕说擒虎”两句,则用隋将韩擒虎攻破台城时,南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叔宝与其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藏匿于胭脂井中,当夜终于被隋军擒获的史实,以影射清军攻破南京,又追俘在南京称帝仅一年的福王朱由崧一事。这后四句词合起来看,既是哀悼南明弘光朝的覆亡,也是暗写清军占领南京时为这座历史名城带来的灾难。清军下江南之初,极其残暴。一些地方易手时,大量人民被屠杀,不少妇女被掳掠。“无数精灵”之含泪相语,“井底娇魂”之怕说擒虎,实即写清军入城后杀掠之惨。陈朝的张丽华、孔贵嫔未死于井中,并非 “井底娇魂”。这说明,作者写的不是历史而是时事,只是借以泛写在战争中屈死的妇女。作者另有一首《八声甘州》词,题作“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中有“叹灌婴城下,章江门外,玉碎珠残。争拥红妆北去,何日遂生还”诸语,更是明写清军的暴行。 作者对南京有特殊的感情,在其作品中每一提到南京总是感慨系之。其所以抱有这样的感情,不仅因为南京是他的“年少嬉游处”,这里有他的童心绮梦,而且南京在他的心目中是代表故国的。对于青少年时未去过北京,从小生活在江南的作者来说,清军攻破南京后才尝到亡国之痛。其业师陈子龙、吴应箕在南京陷落后先后举义师抗清,兵败,慷慨就义; 其父陈贞慧回乡隐居于陈于廷墓侧,凡十二年不入城。家庭和师友的影响,使其直到三十岁后才多次参加省试,谋求见用于新朝,而且始终眷恋前朝,怀有故国之思。前面提到的《留都见闻录》为吴应箕所写,作者为此《录》写序时已经五十六岁,距其去世只有两年。他在序言的终篇处还寄慨遥深地说:“展《东京梦华》之录,抚《清明上河》之图,白首门徒,清江故国,余能无愀然以感,而悄然以悲者乎?”从这几句话再回过来看这首《尉迟杯》词,就更可以领会其感情深度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