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
指偶句,又称对偶句。借助对称的形式和和谐的音节,把相对或相关的部分在互为补充、映衬中突出地表达出来,因其匀称齐整,便于记忆醒目,因抑扬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古代骈体文多用对偶(骈偶)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宋元思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等。宋之文赋也有对语,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骈体之对偶不但要求句法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平仄相对和用典及藻饰。散文也用对语。宋陈师道《后山集》卷23《诗话》:“范文正《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岳阳楼记》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均为两两相对。散文对语只要求字数相等、形式工整、音节协调即可,不须刻意求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