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宾之初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人,而作是诗也。”据史载,卫武公入为周王朝卿士在平王之世,可见诗未必为刺幽王。三家《诗》以此为“卫武公饮酒悔过”之诗,但诗中无悔过之意,故三家说也不切诗旨。此诗实为讽刺奴隶主贵族酗酒败德的丑行,但语气委婉,意在谲谏,从中可以看到周王朝上层贵族的生活侧面。全诗五章,每章十四句。第一、第二章写酒筵伊始,宾客谨守秩序。第三、四章写酒醉之后,宾客失礼失态。末章提出饮酒当符合礼节,进行劝谏。全篇用赋体,章法灵动变化,描写生动而有层次,语言端庄流丽兼而有之,尤其是写酒醉之态,被誉为“穷形尽相”,“是一幅醉客图”(方玉润《诗经原始》)。 ☚ 青蝇 鱼藻 ☛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①笾豆有楚,肴核维旅。②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③钟鼓既设,举酬逸逸。④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⑤射夫既同,献尔发功。⑥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⑦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⑧烝烈祖,以洽百礼。⑨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⑩锡尔纯嘏,子孙其湛。(11)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12)宾载手仇,室人入又。(13)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14)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15)其未醉止,威仪反反。(16)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17)舍其坐迁,屡舞仙仙。(18)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19)曰既醉止,威仪怭怭。(20)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21)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22)乱我笾豆,屡舞僛僛。(23)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24)侧弁之俄,屡舞傞傞。(25)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26)醉而不出,是谓伐德。(27)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28)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29)既立之监,或佐之史。(30)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31)式勿从谓,无俾大怠。(32)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33)由醉之言,俾出童羖。(34)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35) 【注释】 ①初筵:初入席就坐。左右:犹言“宾主”。古礼,主人坐位在席东,宾在席西,左右即指东西。秩秩:恭敬有序的样子。②笾豆:均古食器。有楚:摆设排列的样子。肴:盛在豆中的食物,一般是鱼肉之类。核:盛在笾中的食物,一般是果品素食。旅:陈列。③和:醇和。旨:味美。孔:甚。偕:同,指同饮。④酬:敬酒。逸逸:犹“绎绎”,接连不断。⑤大侯:周王习射时用的箭靶。抗:树起,张挂。张:张设。⑥射夫:射者。同:两两相并。献:犹“奏”,表演。发:发射。⑦有的:射中靶。的:靶。祈:求。尔爵:意即“爵尔”,罚你饮一杯。尔,你。爵,酒器。⑧籥(yue 月)舞:执籥而舞。籥,古乐器,也作跳舞的道具。和奏:和谐的演奏。⑨烝:进。衎(kan 看):娱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洽:合于。百礼:各种礼仪。⑩壬:大。林:盛。(11)锡:赐。纯:大。嘏(gu 古):福。湛:乐。(12)奏:献。能:技能。(13)手仇:犹“取仇”,选取对手。仇,指比赛的对手。室人:主人。入又:谓入射场又和宾客比赛。(14)康爵:大杯。奏:进献。时:指射中时。(15)温温:和柔的样子。(16)反反:庄重的样子。(17)幡幡:轻佻的样子。(18)舍其坐迁:离开礼法所许可的活动范围。屡:多次。仙仙:舞姿轻盈的样子。(19)抑抑:谨慎的样子。(20)怭(bi 必)怭:轻薄的样子。(21)秩:常规。(22)呶(nao 挠):喧哗。(23)僛(qi 期)僛:歪斜的样子。(24)邮:通“尤”,过失。(25)侧:歪斜。弁:皮帽。俄:歪斜的样子。傞(suo 梭)傞:狂舞不止的样子。(26)出:出门离去。(27)伐:败坏,害。(28)嘉:美。令:善。(29)或:有的人。(30)监:宴会上督察礼仪的官。史:记录宴会情况的人。(31)臧:善。(32)式:语助词。从谓:跟着劝洒。俾:使。大(tai 太):更甚。怠:怠慢,无礼。(33)匪言:不问。匪,非。匪由:不合理。(34)俾:使。童:无角。羖:黑色公羊。(35)三爵:三爵之礼,古君臣小宴以三爵为度。不识:不知(三爵之礼)。矧(shen):何,怎。多又:指又多喝。 【译文】 宾客初到刚入宴席,主宾东西各守礼仪。笾豆器皿成行排列,鱼肉果蔬摆放整齐。酒浆醇和味道甘美,大家同饮齐把杯举。钟鼓乐器都已放好,不断举杯敬酬交替。大皮箭靶已经竖好,弓上绷弦箭也搭起。射手已经两两结伴,各自施展射箭绝技。发箭力求射中靶心,以求罚你满饮一杯。执籥起舞伴以鼓笙,各种乐器和谐齐鸣。上前娱乐功烈先祖,合乎各种礼仪规程。各种礼仪已经周到,不仅宏大而且繁盛。赏赐给你无限福分,后代子孙欢乐无穷。欢欢喜喜多么快乐,各献其艺各奏其能。宾客人人挑选对手,主人也来射箭助兴。特大酒杯斟得满满,干杯祝你射靶命中。宾客初到刚入席中,举止文雅温和谦恭。他们还未喝醉酒时,态度矜持仪表庄重。等到他们饮酒已醉,言语轻佻举止忘形。离开坐席不顾礼节,跳起舞来飘飘身轻。他们喝酒未醉之时,举止严肃谨慎。等到他们饮酒已醉,行为就轻薄放纵。此时真叫大有醉意,不守礼规全乱哄哄。客人已经完全喝醉,又是号叫又是吵嚷。打乱我的笾豆器皿,屡屡起舞东倒西撞。这可真是酩酊大醉,不知自己失礼荒唐。弁冠歪歪戴在头上,疾舞不止癫癫狂狂。如若喝醉出门离去,大家托福宾主安宁;如若喝醉却不肯走,这就叫做败坏德行。欢饮本是大好事情,但要保持良好仪容。大凡饮客饮酒聚会,有的醉酒有的不醉。既然已设酒监督察,又有酒史帮助记事。那些醉者出尽丑态,不醉的人反觉羞耻。不要跟着使劲劝酒,害他更加怠慢失礼。别人不问不要乱说,不该说的不要多嘴。因为醉酒满口乱讲,罚他一头无角公羊。不懂饮限三杯之礼,怎敢劝他放开酒量。 【集评】 明·钟惺:“画出饮中恶道。既醉而出,非惟饮之有节,饮酒之趣自亦如此。所谓唯酒无量不及乱,饮之圣也。”(《评点诗经》) 清·姚际恒:“(开头)阅至后方知此起之妙。”“屡舞醉态,凡作三层,写一层深一层。”(《诗经通论》卷十二) 清·方玉润:“初醉,仅迁其坐,屡舞。……再醉则乱笾豆。……醉极则冠弁亦复不整,是一幅醉客图。”“(一章)将言燕饮之失仪,先举射饮祭饮之不失仪者作起,开局既觉宏敞,宴饮亦非偏废,是高一层起法。……(四章)三章描摹醉客失仪状,可谓穷形尽相。然上章由未醉写到既醉,次由失仪回顾令仪,回环变换,绝不呆板。”(《诗经原始》卷十二) 清·牛运震:“(一章)五、六句便入饮酒,有眼目。……叙次有法,典重古雅。”“(二章)此章尤有肃古和大之节。‘有壬有林’练字甚古。‘以祈尔爵’、‘酌彼康爵’,两章俱煞倒饮酒,点逗有眼。若但铺张射祭仪节之盛,则是礼经不是酒箴矣。”“(三章)重提‘宾之初筵’,远势遥脉。‘舍其坐迁,二句画态。”“(四章)写得不堪。‘舍其坐迁’、‘乱我笾豆’、‘侧弁之俄’画出酒徒历历。”“‘不醉反耻’曲尽酒人俗态愚情。‘俾出童羖’鄙诞之词,谑得妙,活是对醉人语。‘三爵不识’语带嘲笑,妙。‘饮酒孔嘉’结语庄重有体,‘三爵不识’结语诙调有致。末章词愈委蛇,义愈庄正。”“此酒箴也。推本射祭饮酒之礼,而反复丧仪失言之祸,以终之洋洋亹亹有典有情文字。”(《诗志》卷五) 近·吴闿生:“旧评:首二章典则,后三章婉而多风。端庄流丽,兼而有之。”(《诗义会通》卷二) 【总案】 这是一首统治者用以儆戒醉酒失态的诗。宾主宴饮、歌舞、比射的场面写得具体生动。特别是对醉酒者丑态的刻画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而且人物形象极为鲜明。作者本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讽刺规劝,但诗暴露了他们纵酒放荡、丑恶腐朽的一面,对今天的读者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 左右秩秩。 笾豆有楚, 肴核维旅。 酒既和旨, 饮酒孔偕。 钟鼓既设, 举酬逸逸。 大侯既抗, 弓矢斯张。 射夫既同, 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 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 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 以洽百礼。 百礼既至, 有壬有林。 锡尔纯嘏, 子孙其湛。 其湛曰乐, 各奏尔能。 宾载手仇, 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 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 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 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 威仪幡幡。 舍其坐迁, 屡舞僊僊。 其未醉止, 威仪抑抑。 曰既醉止, 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 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 载号载呶。 乱我笾豆, 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 不知其邮。 侧弁之俄, 屡舞傞傞。 既醉而出, 并受其福。 醉而不出, 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 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 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 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 不醉反耻。 式勿从谓, 无俾大怠。 匪言勿言, 匪由勿语。 由醉之言, 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 矧敢多又? 宾客们初就筵席的时候,主宾东西分坐都很恭敬而有秩序。杯盘碗盏摆放得很整齐,鱼肉果蔬都已陈列起来。所用的酒都是醇和甜美的,饮酒人的心情都很愉快。钟鼓乐器都已悬设,举杯敬酒,慢慢饮用。周王大射时所用的箭靶已经张好了,良弓利箭也全摆出来了。射手们已经配合整齐,就等着你呈现发射的本领了。发箭射中了靶心,大家就来为射手们干杯祝贺。 执籥而舞应和着笙鼓,全部乐器都开始和谐地演奏。进而献乐于创业的先祖,合乎各种各样的礼仪。各种各样的礼仪都已齐备,规模宏大、名目繁多。神灵就要赐你齐天大福,子子孙孙都欢欣不已。欢欣不已真快乐呀,各自呈献自己的本领。来宾们寻找自己射箭的对手,主人又加入了比赛来陪伴来宾。斟上满满的一大杯酒,用来敬献你这个射中者。 宾客们初就筵席的时候,温文尔雅十分恭敬。他们还没有醉的时候,举止庄重而谨慎守礼。等到他们开始醉的时候,就变得言行轻佻,渐失威仪。丢掉了他们起坐应该遵循的礼节,频频起舞如仙飞动。他们还没有醉的时候,态度慎重而严肃。等到他们开始醉的时候,就变得轻薄粗野、言行失态。这是说都已经醉了,昏昏然不知长幼的秩序了。 宾客们都已经醉啦,有的大叫,有的喧哗。打乱了竹笾,踢翻了木豆。屡次狂舞,总是东倒西歪。这是说都已经醉了,但他们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斜戴着帽子,狂欢乱舞无休止。已经醉了而出,宾主共同享受齐天大福;醉了而不肯走,这就叫做破坏了燕饮之礼。饮酒本当是很美的事,不过饮酒的人要遵循好的礼节哟。 所有这些饮酒的人,有的已醉,有的没醉。既要设置酒监,又要附设酒史。他自己醉了好歹不知,未醉之人反觉羞耻。用不着跟他殷勤劝说,不要使他更加怠慢无礼。不该问的不要乱问,不合理的不要乱讲。因为醉了,口出妄言,会强使你牵出无角的公羊。饮过三爵之后头脑就不清楚,怎敢让他再饮呢? 全诗五章,每章十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 “《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毛氏序曰,卫武公刺幽王也。韩氏序曰,卫武公饮酒悔过也。今按此诗意,与《大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按: 《大雅·抑》是周王朝一位老臣劝告、讽刺周王的诗。其中有“颠覆厥德,荒湛于酒”之句,与《宾之初筵》主旨同。)陈子展《诗经直解》亦持相同态度,认为: “《宾之初筵》,卫武公入为王朝卿士,眼见君臣上下饮酒无度,陈古以刺今,自儆以刺时之作。《毛序》说 ‘刺时’,《韩诗》说 ‘饮酒悔过’,各自其一面而言之,皆可不谓为误。”就诗本身之含义探之,“刺时”尚可,“悔过”却未免牵强。实际上,此诗应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士大夫对贵族统治阶级中滥饮之风的揭露与批判的诗,是一首讽刺统治者饮酒无度、失礼败德的诗。主旨鲜明,思想深刻。 一、二两章诗人先以回忆的笔调追溯古人饮酒礼仪的情况。古人只在举行射礼、祭礼时饮酒,其它场合是严加控制的。射礼分为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天子与之射为宾射;诸侯互相拜访而射为燕射; 乡大夫相互习射为乡射。首章写因射礼而饮酒。程序上是前八句先写饮: 宾客有序,食器整齐,酒菜味美,主宾和谐,钟鼓悠扬,敬酬有节。后六句再写射:举箭靶,张弓弦,找对手,献技艺,中靶心,罚饮酒,场面活跃,井然有序。二章写祭礼之饮,程序上与首章不同。前八句先写祭:执籥而舞,笙鼓和鸣,敬献祖宗,百礼皆备,祖降洪福,子孙欢乐。后六句再写饮:主宾各显其能,举杯祝贺胜者。上述二章,写射、祭二礼,以见古人非射非祭则不饮酒,表达了诗人热切向往古人的心情。既作为下文戒饮的发端,又为揭露饮酒失仪丧德之丑态作了铺垫。 三、四两章由古而今,诗人的笔触由热情的褒美情感转而为辛辣的讽刺色彩,“画出饮中恶道”(钟惺《古诗归》),为后世描绘了一幅二千余年前贵族统治者们醉态万方,丑恶无比的《醉客图》。三章采用对比手法,泛言饮酒前后醉与未醉的情状。这些人未醉时,还算是温文尔雅,庄重谨慎;既醉之后,则威仪全无,轻浮孟浪了。四章进一步以特写手法描绘既醉无礼之丑态。刚醉时,醉鬼们先是号叫喧闹 ( “载号载呶”),继而又是打乱竹笾,踢翻木豆,东倒西歪,舞步踉跄(“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最后是连帽子也弄歪了,却还在恬不知耻地疯疯癫癫地狂舞。诗人对这帮滥饮乱舞者由初醉至极醉之情状,层层描绘,步步加深,丑态愈出,厌恶愈烈。姚际恒《诗经通论》评论说:“屡舞醉者,凡作三层。写一层,深一层。由浅入深,备极形容醉态之妙,昔人谓唐人诗中有画,岂知亦原本于 《三百篇》 乎!《三百篇》中有画处甚多,此《醉客图》也。”“什么礼仪,什么尊严,此时此刻,在这班滥饮狂舞的酒鬼身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乎诗人在四章末不得不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饮酒本当是好事,但要有好的礼仪”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言下之意,像这种失去礼仪的滥饮,那简直是太丑恶不过的事情了,厌恶之情,不言自明。 在细致刻画了丑恶的 《醉客图》以后,诗人没有就此收笔,又郑重其事地写了一段劝诫之词,进一步表明了诗人揭露时弊,挽救颓风的良好愿望。这便是第五章的内容。在有 “酒监”、“酒史”专职官员的监督之下,要求人们在饮酒时做到 “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谆谆告诫,反复叮咛,劝善惩恶,用心良苦。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为醉鬼写生的诗篇,自有其独到而精妙的艺术特色。第一,构思别致,对比强烈。诗之主旨在于通过写醉鬼而刺时救世,但开笔未直接切入讽刺醉鬼之内容,而是从正面追溯古人饮酒之礼仪,然后再由古及今,大刀阔斧地对醉鬼进行揭露和批判,在醉与未醉的对比描写中,突出了醉态的丑恶,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诗人欲抑先扬,先褒后贬,使人们从对古人饮酒注重礼仪而今人饮酒失礼丧德的比较中,激发起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如此构思,令人称道。第二,工笔细描,形神逼肖。这主要集中于三、四两章对醉鬼们形形色色丑态的描摹上,那入木三分而栩栩如生的刻画,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些精妙的描写语言,堪称描摹醉客丑态之千古绝唱。第三,语言典雅工整,叠字优美传神。如 “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等句,用词就非常讲究典雅。“反反”,庄重谨慎貌; “幡幡”,轻佻、孟浪貌;“抑抑”,慎重严肃貌,“怭怭”,轻薄粗鄙貌。又如对醉鬼舞态之描写,也极生动逼真,如“屡舞僊僊”、“屡舞僛僛”、“屡舞傞傞”等句。“仙仙”,同“跹跹”,舞姿轻盈貌; “僛僛”,身体歪斜貌;“傞傞”,盘旋不休貌。观察之细密,刻画之深刻,可见诗人驾驭语言之能力是很高的。总之,《宾之初筵》以其鲜明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性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评价的那样: “关于酒之文学,《周书·酒诰》之笔,《宾之初筵》之诗,自是古典杰作。厥后扬雄《酒箴》,刘伶《酒德颂》,杜甫《饮中八仙歌》,虽是小品短篇,亦皆名作。但论艺术性与思想性兼而有之,仍推《宾之初筵》为首创杰作。”诚为公允之论。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一) 客人们呀开始入席, 左右秩秩。(二) 左边右边整整齐齐。 笾豆有楚,(三) 餐具一排一排的摆开, 肴核维旅。(四) 菜呀果呀大量堆起来。 酒既和旨,(五) 酒味醇,又甜美, 饮酒孔偕。(六) 大家一起举酒杯。 钟鼓既设,钟儿鼓儿都已悬设, 举醻逸逸。(七) 举杯敬酒往来不绝。 大侯既抗,(八) 大大的箭靶已举起, 弓矢斯张。弓呀箭呀都整理。 射夫既同,(九) 射箭的人们对对行, 献尔发功。(十) 显出你射箭的本领。 发彼有的,(十一) 一箭射中那靶中心, 以祈尔爵。(十二) 求一杯酒来请你饮。 籥舞笙鼓,(十三) 吹笙击鼓来把文舞跳, 乐既和奏。音乐奏起来多协调。 烝衎烈祖,(十四) 上前来娱乐功烈的先祖, 以洽百礼。(十五) 那百样礼品真美好。 百礼既至,百样的礼品都陈设, 有壬有林。(十六) 又大又多,多么协调。 锡尔纯嘏,(十七) 赐你大大的福气, 子孙其湛。(十八) 子子孙孙乐陶陶。 其湛曰乐,乐陶陶呀真快乐, 各奏尔能。(十九) 看谁射箭的本领高。 宾载手仇,(二十) 客人这就把对手找, 室人入又。主人也来走一遭。 酌彼康爵,(二十一) 把那些空杯来斟满, 以奏尔时。(二十二) 为那射中的人庆功劳。 宾之初筵,客人们呀开始入席, 温温其恭。(二十三) 恭恭敬敬的多和蔼。 其未醉止,他呀喝酒没喝醉, 威仪反反。(二十四) 行为举止真精采。 曰既醉止,说是已经喝醉了, 威仪幡幡。(二十五) 行为举止多轻率。 舍其坐迁,(二十六) 坐呀立呀不合礼, 屡舞僊僊。(二十七) 七上八下地舞起来。 其未醉止,他呀喝酒没喝醉, 威仪抑抑。(二十八) 行为举止多安泰。 曰既醉止,说是已经喝醉了, 威仪怭怭。(二十九) 行为举止就胡来。 是曰既醉,这叫喝酒已喝醉, 不知其秩。(三十) 不知那秩序怎安排。 宾既醉止,客人们已经喝醉啦, 载号载呶。(三十一) 有的呼喊、有的喧哗。 乱我笾豆,把我的餐具都打乱, 屡舞僛僛。(三十二) 舞呀舞得歪歪斜斜。 是曰既醉,这叫喝酒喝醉了, 不知其邮。(三十三) 啥错误都不知道。 侧弁之俄,(三十四) 歪着皮弁斜样子, 屡舞傞傞。(三十五) 舞呀舞得不停止。 既醉而出,醉了他就出去了, 并受其福。(三十六) 你也好来我也好。 醉而不出,醉了他还不出去, 是谓伐德。(三十七) 这就叫做败德了。 饮酒孔嘉,喝酒固然是很好, 维其令仪。(三十八) 礼貌秩序要顾到。 凡此饮酒,象这样的把酒饮, 或醉或否,有的醉来有的醒, 既立之监,(三十九) 派一个人员来监视, 或佐之史。派一个记录来记事。 彼醉不臧,(四十) 醉了自以为很好, 不醉反耻。不醉觉得他可笑。 式勿从谓,(四十一) 不再跟着劝酒了, 无俾大怠。不要弄得一团糟。 匪言勿言。(四十二) 没问到不要乱说话。 匪由勿语。没道理不要乱打岔。 由醉之言,(四十三) 喝醉了你还在乱讲, 俾出童羖。(四十四) 罚你个没角大山羊。 三爵不识,(四十五) 三杯后你啥事不知道, 矧敢多又。(四十六) 哪敢再劝你把杯扬。 注 释 (一)朱熹:“初筵,初即席也。” (二)吴闿生:“秩秩然肃敬也。” 朱熹:“秩秩,有序也。” (三)毛亨:“楚,列貌。” (四)严粲:“《传》曰:‘肴,豆实也。’《笺》曰:‘豆实,菹醢也。’‘笾实,桃梅之实。’今曰:旅,众也。言品之多。” (五)郑玄:“和旨,调美也。” (六)朱熹:“孔,甚。偕,齐一也。” (七)朱熹:“举醻,举所奠之酬爵也。逸逸,往来有序也。” (八)陈奂:“侯,射侯也。” 毛亨:“大侯,君侯也。抗,举也。” (九)朱熹:“比其耦也。射礼选群臣为三耦,三耦之外,其余各自取匹,谓之众耦。” (十)郑玄:“献,犹奏也。既比众耦,乃诱射。射者乃登射,各奏其发矢中的之功。” (十一)陈奂:“燕射用兽侯。兽侯,有正有鹄。故《记》以正鹄为的。《传》以的为质。质者,正也。鹄居正外,言正以包鹄也。《猗嗟》,《传》:‘二尺曰正。’则质当二尺矣。郑众、马融及王肃说,四寸曰质。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难势篇》:设五寸之的。《小尔雅》:‘正中谓之槷,方六寸。’槷, 即质也。诸说谓质居正内,而寸数不同。《传》浑言正、质无别耳。” (十二)孔颖达:“《射义》引此诗,即云: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求中以辞养也。” (十三)郑玄:“籥,管也。” 毛亨:“秉籥而舞,与笙鼓相应。” 朱熹:“籥舞,文舞也。” (十四)郑玄:“烝,进。衎,乐。” 朱熹:“烈,业。” (十五)朱熹:“洽,合也。百礼,言其备也。” 孔颖达:“百礼宜为所荐之酒食肴羞之百种也。” (十六)毛亨:“壬,大。林,君也。” 马瑞辰:“按壬、林承上百礼言。有壬,状其礼之大也。有林,状其礼之多也。《尔雅·释诂》:‘林,君也。’ 王尚书曰:‘君当读群。’《尔雅》林、蒸并训为君,又训为众,其义一也。君即群也。” (十七)郑玄:“纯,大也。嘏,谓尸与主人以福。” (十八)郑玄:“湛,乐也。” (十九)马瑞辰:“乡射礼,有司请射,宾对曰:某不能。……是古以善射者为能,则知诗言各奏尔能,谓射也。” (二十)毛亨:“手,取也。室人,主人也。主人请射于宾,宾许诺,自取其匹而射,主人亦入于次,又射以耦宾也。” (二十一)戴震:“康,空。语之转。(《榖梁春秋》‘四谷不升谓之康’。)字又作漮。(《方言》云:‘漮,空也。’)” (二十二)陈奂:“云时,中者也者,时,是也。中,得也。……奏,为也。酌康爵以为女中者也。为中者饮不中者,酌此爵以俟之。” (二十三)郑玄:“温温,柔和也。” (二十四)陈乔枞:“《韩诗》曰:‘昄昄,善貌。’乔枞谨案: 《毛诗》作威仪反反。《传》云:‘反反,言重慎也。’反即昄之省借。《尔雅·释诂》:‘昄,大也。’《玉篇》:昄,大也,善也。《玉篇》昄善之训,即本《韩诗》。” (二十五)朱熹:“幡幡,轻数也。” (二十六)马瑞辰:“按古者饮酒之礼,取觯、奠觯皆坐。又凡礼,盛者坐卒爵,其余则皆立饮。又有升降兴拜复席复位诸礼,皆可以迁统之。舍其坐迁,盖谓舍其所当坐当迁之礼耳。” (二十七)朱熹:“屡,数也。仙仙,轩举之状。” (二十八)毛亨:“抑抑,慎密也。” (二十九)王先谦:“三家怭作佖。……黄山云:扬雄《羽猎赋》: 骈衍佖路。《文选》李注引晋灼曰:‘佖,满也。’满为充满,是自以为有威仪,即矜张自满之貌,与抑抑正相反。” (三十)严粲:“董氏曰:‘秩,序也。’” (三十一)朱熹:“号,呼。呶,讙也。” (三十二)朱熹:“僛僛,倾侧之状。” 陈奂:“僛与欹,声相近。” 王先谦:“韩说曰:僛,醉舞貌。” (三十三)朱熹:“邮与尤同,过也。” (三十四)郑玄:“侧,倾也。俄,倾貌。” (三十五)姚际恒:“傞傞,盘旋不休貌。亦惟其傞傞,故使弁侧。” (三十六)王引之:“其字,指醉出之宾。并之言普也,偏也。谓众宾与主人普受此宾之福也。” (三十七)王引之:“家大人曰:德不可以言诛伐。伐者,败也。……《说文》:‘伐,败也。’……《召南·甘棠》:勿剪勿伐,勿剪勿败。伐亦败也。声相近,故义相通。” (三十八)朱熹:“令,善也。……饮酒之所以甚美者,以其有令仪尔。今若此,则无复有仪矣。” (三十九)朱熹:“监、史,司正之属。燕礼乡射,恐有解倦失礼者。立司正以监之,察仪法也。” 姚际恒:“所以伺察其醉否也。” (四十)马瑞辰:“按:不,语词。不臧,臧也。彼醉者自以为臧,不自知其可耻也。故下即言不醉反耻,言旁观者清,反以为耻也。” (四十一)马瑞辰:“式,当读式微式微之式。彼《笺》云:‘式。发声。’是也。式勿从谓,即勿从谓也。《尔雅·释诂》:‘谓,勤也。’勤为勤劳之勤,亦谓相劝勉之劝。勿从谓者,勿从而劝之,使更饮也,故即继之以无俾大怠耳。” (四十二)马瑞辰:“案《公刘》,《传》:‘自言曰言,论难曰语。’言与语,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自言谓之言,以言问人亦谓之言。《尔雅·释言》:‘讯,言也。’《广雅》:‘言,问也。’匪言勿言,上言当读为讯言之言,犹曾子《事父母篇》:‘弗讯不言也。’《方言》《广雅》并曰:‘由,式也。’式,犹法也。匪由勿语,犹《孝经》:‘非法不道也。’二句相对成文。” (四十三)姚际恒:“谓其醉言无实,如可使出童羖。然此必无之物,甚言其不实也。” (四十四)毛亨:“羖,羊不童也。” 陈奂:“《抑》,《传》:‘童,羊之无角者也。此云羖羊不童,则羖羊为有角矣。’” 郑玄:“使女出无角羖羊,胁以无然之物,使戒深也。” 马瑞辰:“夏羊即今山羊,牝牡皆有角。牝,间有角小者,牡则未有无角者。《大雅·抑》之诗曰:‘彼童而角。’是无角而言其有角。此诗俾出童羖,又是有角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毛《传》:羖羊不童,盖以羖为夏羊之牡者。” (四十五)陈奂:“《笺》云:‘三爵者,献也,酬也,酢也。’宣二年《左传》:‘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郑注云:‘礼饮过三爵,则敬杀,可以去矣。’” (四十六)郑玄:“矧,况。” 马瑞辰:“又即侑之假借,谓劝酒也。” 注 音 醻chou酬 籥yue跃 衎kan瞰 嘏gu古 湛dan耽 幡fan番 怭bi必 号hao嚎 呶nao挠 笾bian编 僛qi欺 弁bian辨 傞suo唆 羖gu古 矧shen审 宾之初筵籥舞笙鼓, 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 以洽百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如果抛开了经学家的成见,用文学的眼光来看,《宾之初筵》是一首非常生动描写贵族哄饮丑态、饮酒败德的诗篇。诗人用亦庄亦谐的笔墨揭示了贵族生活的腐朽与虚伪。 此诗分五章,章十二句。前两章是陈古讽今,表现诗人的理想,三四章是揭露现实生活中贵族饮酒败德的行为。第五章提出纠正措施。 周初,周公作《酒诰》禁止周贵族日常饮酒,提出只有在祭祀和父母有庆时方可饮。后来此令渐废,贵族饮宴无度,闹出许多乱子,周王朝日益衰落,使诗人痛心疾首。这篇针对饮宴无度所写的讽刺诗一开始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过去,表现周王朝盛世时贵族们是如何有礼有仪、是如何对待饮宴的! 第一章是描写燕射时人们饮宴的情况。此章前八句写饮,后六句写射。燕射是古代射礼之一,在比赛射箭时可以饮酒为乐。诗言宾客分成东西左右有秩序地登上筵席,盛满了肉食 (殽核) 的各种食器 (笾豆)陈列得齐齐整整,宾客举起芳香甘甜的美酒一起畅饮,十分和谐。席间还有钟鼓优雅的节奏和旋律伴随着人们你来我往,互相酬酢。这是前八句的内容。先秦席地而坐,筵是铺在地上的竹席,食器大多陈放在几(案子) 筵之间。此八句虽写饮酒,但把宾客出场、筵席、食器的陈列, 音乐伴食写得清清楚楚, 而又十分简洁。“举逸逸”一句写出来宾众多,宴会气氛热烈而又极有秩序。 后六句写射。诗人认为饮酒的目的是为了行射礼。“大侯”是君王所用的箭靶。“大侯既抗 (举也)”标志着射礼正式开始了。弓箭早已准备好,射手们各自寻找好自己的配伍(同,指射手两两配对比射)。每个射手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本领,射准箭靶,要请输者喝一杯。在君王的带领下射礼既活跃,力争求胜,而又极有秩序,对于输者的罚酒,也是彬彬有礼,祈请其饮的。 诗人描写了燕射饮宴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了这个热烈场面的秩序,言外之意是这样的饮宴才不会丧失威仪,而导致乱子。 第二章写祭饮。前八句写祭,后六句写饮。周朝祭祀祖先是件重大的事情,所以连严厉禁酒的周公也准许此时饮酒,与先祖同乐。 前八句写祭,是以“籥 (古管乐器) 舞”开始,周人祭祖时要以音乐舞蹈娱愉先祖。诗言笙鼓和各种乐器和鸣,以此进享(烝,衎) 有功业的祖先,完成祭祀中应有的种种礼仪。诗人感叹说各种礼仪真是既隆重(壬) 又繁多 (林) 啊! 子孙们遵礼而行,神明 (周人认为有功业的祖先就是神) 要赐给他们极大的幸福 (纯嘏),子孙们可以尽享快乐。诗人用简洁的笔法给我们描写了热烈欢乐的祭祀场面,从中可以看到虔诚的周人认为只有遵守礼仪,祖先才会赐福。 后六句写饮。因为祖先赐福于子孙,子孙可以与祖先同乐,于是人们便通过饮酒和比射来娱愉自己了。来宾们找好了自己的对手(宾载手仇),主人也来到自己的射位,(室人入又) 开始比赛了,人们举起大杯(康爵) 奉献给射中靶的的射手(时,是也,命中)。 第一、二章是诗人利用“陈古”以表现自己的理想,让当今的人们看看,周朝兴盛时人们是多么懂得礼仪,在遵礼中又得到极大的快乐 (这如同晋人所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两章内容是近似的,但手法不同,显得有变化。第一章着重写饮; 第二章着重写礼。第一章着重写饮宴的欢乐中起止有度,彬彬有礼; 第二章着重写祭礼隆重热烈,人们从中得到欢乐、幸福。总之礼仪和欢乐是并行不悖的。通过这两章描写为揭露现实生活中饮酒失仪作铺垫。 第三章描写现实中的饮宴,这已不是为射为祭而饮了,其饮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此章分前后两层来写。前八句写第一个“未醉”到“既醉”。宴会开始时,来宾们温文尔雅,恭恭敬敬登上筵席。他们没有醉的时候,一个个持重谨慎,一本正经 (反反); 当他们醉的时候便轻浮放荡起来,他们离开了坐位挥动长袖翩翩起舞了。其轻浮之状,掬然可见。诗人觉得一次写其醉态还不够,后六句又重复写其从“未醉”到“既醉”。诗言在没喝醉的时候,他们一行一动小心谨慎 (抑抑),当喝醉的时候,他们把礼仪丢掉一边,彼此轻亵侮慢起来。人们已经醉了,再也不管什么威仪了。 前后两层,虽然都是写从“未醉”到“既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从用词看也是这样。第一个“既醉”是“威仪幡幡”仅仅是不庄重,举止轻浮; 第二个“既醉”是“威仪怭怭”,“怭”含有嫚媟,轻侮之意,这个失礼的程度要比举止轻浮严重多了。此章分两层写还加深了读者印象,使读者感到全筵席的人都醉了。 第四章描写人们烂醉的种种丑态。宾客们全都醉了,他们大嚷大叫(号呶),他们歪歪斜斜地跳舞 (僛僛),打翻踢乱了食器。人们全都醉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一个个歪戴着帽子,不停地 (傞傞) 来回来去地跳着。诗人带着厌恶的口吻说,如果喝醉的人能够自觉地离开筵席出去,那么大家都受其福; 如果醉了不出去,乱说乱动,那么大家都受其害。诗人希望他们能自重。最后诗人感慨地说,饮酒是件高兴的事,但饮者要始终保持高雅的酒态。 这一章写得非常生动,着重从醉鬼的号叫,乱蹦乱跳去刻划他们的丑态。虽然诗人客观地描绘他们的形象,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他们的厌恶。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重点,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种饮酒失仪才刺激诗人写这首诗,以挽救此颓风,所以在第五章着重写纠正措施。 诗人说在饮酒的时候,有醉有不醉的,要设立酒监、酒史,用以监督饮酒时的秩序,防止失礼,这样才能避免那种不以醉为耻,反以不醉为耻的现象。不要鼓励醉鬼再饮,别让他们过分失礼。“匪言”以下言不醉者也要注意儆诫醉者,不该说的话不要向他去说,不该做的也不要随便向醉者戏言。如果听了醉鬼的胡言,他会让你拿出没有犄角的公羊(童羖),他们喝了三杯就胡涂了,怎么敢劝他再饮呢? 第五章诗人在提出纠正饮食失仪的措施的同时也指出饮酒失言,这比失仪更为有害。诗人反复叮咛,谆谆告诫,表现出希望酗酒者改正的苦心。 毛诗序认为此诗为卫武公所作。他是周平王的卿士,入朝后眼见君臣上下饮宴无度,酒后失德,所以写了这首诗以“刺时”。韩诗则认为是卫武公的自悔之词。因为史书对此缺乏明确的记载,对于毛、韩两说可以存疑。但细味全诗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作者是周朝衰落时的一个贵族,并且也是饮者当中的一个,是宴会上种种丑态的目睹者。他写诗暴露,目的在于消除这种现象。他着眼于周初贵族的有礼有仪,他不懂得当时的贵族是刚刚从氏族成员中分离出的武士,他们刚刚打败殷商,带有朝气,令行禁止,决不含糊。而作者所处的西周末、东周初的时代,周贵族早已衰落,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享乐了,他们的行为所形成的风气也就不是行政命令,礼法条文所能约束的,更不是一首讽刺诗所能纠正的了。此诗所描写了先秦风俗习惯,上层人物的生活,当时宴会的场面以及贵族生活的腐朽以及仪礼条文的虚伪对今天的读者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是古代的社会史料。另外此诗在写作上也颇具特色,特别是在描写醉态上很成功,对今天写作可以起借鉴作用。 《诗经》虽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写作技巧是成熟的。此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亦即铺陈的手法。赋虽然主要以描摹为主,但是运用得好一样不呆板、一样生动活泼。其关键在于其间要有起伏变化,切忌平板滞直。 此诗第一、二章虽是陈古讽今,表现诗人的理想,但他也没有虚拟而是客观地,实实在在描写他理想中古人饮宴场面。他在写燕射、祭祖时都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的。突出这些场景的热烈而有秩序,为以后描写混乱作陪衬。诗人在描写醉后混乱时,用人们的未醉时注意威仪,保持体面和醉后丑态两相对照,用以表现这些伪君子的可笑与可恶。 诗人已经懂得通过细节描写再现场景和塑造形象。例如描写醉鬼的“屡舞”,最初是“舍其坐迁,屡舞仙仙”,这是刚醉,在自己位子上坐不住了,先是移动坐位 (先秦坐似跪,“坐迁”是移动跪垫),继是离开,舞动双手,大有“风吹仙袂”之状。待烂醉之后则是“乱我笾豆,屡舞僛僛”,“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这时打翻食器,歪歪斜斜跳起来。帽子戴歪了,跳到不能自止了。从“舞”这个细节上突出了人们醉的程度不断加深,用“舞”这个动作,及其造成的后果,刻划这些醉鬼的形象,十分生动。诗人还特别写了一句“侧弁之俄”,弁是礼冠,都有帽缨系在颔下,连这样的礼弁都歪斜了,可见其醉的程度之深。这些描写表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腻。作为第一首描写醉人的诗篇,在没有借鉴的情况下能写得如此细致生动,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才能。 后来描写酒、描写酣饮、醉人的诗歌很多,但很少有象《宾之初筵》作者那样对酣饮、对醉人声罚致讨的。象刘伶《酒德颂》,公开赞美酒。陶潜的《饮酒诗》虽有“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但实际上是以“醉人”自傲; 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简直如神仙一流人,读者在他们面前要自惭形秽了。这些醉人不仅不使人感到可厌可恶,而且使人感到可亲可爱,甚至可羡,使读者感到美。这是因为这些诗人赋予饮酒诗的社会内容是愤世嫉俗,是叛逆精神。在《诗经》时代则不同。《宾之初筵》的作者反对的表面上看来是个饮酒失仪的问题,实际在这个问题的后面还有个潜在意识,就是人们对放纵食欲的反感。 人们反对饮酒的思想和酒一样古老,从酒产生那天人们就反对饮酒。《战国策》 中说大禹因为他的臣子仪狄发明了造酒从而疏远了他。商朝造酒技术有很大的提高,饮酒成风,后来商朝灭亡了。殷人自己也说酗酒是上天降下的大灾难,商朝因此而灭亡。周人在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时,就有酗酒这一条。因此周公才严厉禁酒。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那么害怕酒呢,这是不是象后人恐惧鸦片一样,怕它伤害身体呢? 不是的。主要因为造酒要耗费大量的粮食,人们更多的是从物质角度来考虑饮酒危害的。刚刚摆脱了饥饿时代 (这一时代有几百万年之久) 的人们,饥饿的恐惧还盘踞在心头,因此人们的眼睛都在盯着那样过度消费的统治者,对他们贪杯好饮是十分反感的,这一点是后人难以体会的。因此,诗人对贪杯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厌恶之情就不单纯是酒后失仪、失言、失德了,更重要的还是物质上的原因,虽然这一点也许是作者本身都未清楚意识到的。 宾之初筵
【注释】①秩秩:恭敬有礼貌。②笾豆:食器名。有楚:整整齐齐。③殽、核:鱼肉、果品。 旅:排列成行。④孔偕:很欢乐。⑤举:举杯敬酒。 逸逸:不间断。⑥大侯:大箭靶。抗:举起。⑦同:排齐。⑧献:表现。发功:射箭之能。⑨有的:射中箭靶。⑩祈尔爵:希望射中,罚对方饮酒。(11)籥舞:一种文舞、秉籥而舞。(12)烝:进乐。衎(kàn):娱乐。烈祖:有光辉业绩的祖先。(13)洽:配合。百礼:各种礼仪。(14)有壬:宏大。有林:盛多。(15)锡:赐。纯嘏:洪福。(16)湛(dān):欢乐。(17)载:则。手仇:选择赛射的对手。(18)室人:主人。(19)康爵:大杯。(20)奏:进酒。时:指射中者。(21)反反:庄重、谨慎貌。(22)幡幡:轻浮之态。(23)舍其坐迁:离开坐处,扰乱秩序。(24)僊僊:指舞态轻浮。(25)抑抑:慎重、严谨。(26)怭怭:轻薄貌。(27)秩:规矩、秩序。(28)呶(náo):喧闹。(29)僛僛:东歪西倒,站不稳脚。(30)邮:通“尤”。过失。(31)侧弁:歪戴帽子。俄:倾斜。(32)傞(suō)傞:醉舞不休止貌。(33)伐德:缺德,害人。(34)令仪:好的仪态。(35)监:酒监,负责酒宴礼仪。(36)史:负责酒宴事务,席间的御史。(37)不醉反耻:醉者以不醉为耻。(38)从谓:再劝饮酒。(39)俾:使。大怠:过于懈怠,失礼。(40)由:理。(41)由:由于、因为。(42)俾:使。童羖:无角之公羊。(43)三爵不识:三杯下肚,则昏昏然。(44)矧:况且。多又:多劝,多饮酒。 【鉴赏】这是讽刺贵族酗酒败德之诗。 全诗五章。西周初年,周公作《酒戒》,禁止贵族日常饮酒,规定只能在举行射礼、祭礼时饮酒。后来此令渐废,贵族滥饮成风。诗人面对眼前饮酒无度的歪风,自然回想起西周盛世饮酒合礼的情景。于是他写了这首“陈古刺今”的诗篇。 首二章写西周盛世饮酒合礼。首章言射礼之饮。宾客有秩序地登上筵席,盛满食物的笾豆摆得整整齐齐。酒味醇厚,宾主和谐,钟鼓悠扬,敬酬有序。此时,箭靶既举,弓箭拉开,各找对手,呈技献艺,输者罚酒一杯。场面活跃,而又彬彬有礼。次章言祭祀之饮。执籥而舞,笙鼓和鸣。敬献先祖,百礼具备。先祖赐以洪福,子孙充满欢乐。于是人们通过饮酒和比射来娱悦自己。来宾找好自己的对手,主人也来到自己的射位。主宾相陪,各逞其能,举起大杯,奉献给比射获胜者。这里既表现了与宴者的欢乐,也写出了他们的礼仪。 中二章写西周末年饮酒败德。三章言现实中的滥饮。这些人未醉之时,一个个温文尔雅,持重正经;既醉之后,便威仪全失,轻浮孟浪,不能自已。四章言烂醉的种种丑态。宾客们全都醉了,真是丑态百出。他们大喊大叫,打翻食器,乱蹦乱跳。他们真的醉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一个个还歪戴着帽子,不停地跳着。诗人告诫说:如果醉了能离去,那么大家都受其福;如果醉了不出去,这就叫作败坏道德。饮酒是件美事,但要讲究礼仪。 末章写纠正滥饮颓风的措施。在饮酒之时,有的喝醉,有的没喝醉。对那些酗酒者,就要设立酒监、酒史,加以限制,监督秩序,以避免那种以不醉为耻的现象。如果不问就不要说,如果无理就不要讲。如果听了醉鬼的胡言,他会让你拿出无角的公羊。这种人三杯下肚便昏昏然,怎能再劝他喝酒呢? 《诗序》说:“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朱熹《诗集传》说:“卫武公饮酒悔过而作此诗。”谓此诗为卫武公所作,虽无法肯定,但也并非没有可能。但说刺幽王饮酒无度或说“卫武公饮酒悔过”,这只是推测之词。但从诗意本身说,它只是一位清醒的士大夫对于现实中贵族滥饮之风的揭露与讽刺罢了。 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原文] ☚ 青蝇 鱼藻之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