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人“非所宜言”案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到江都后,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内史侍郎虞世基知炀帝好听喜报,“恶闻贼盗”事,遂干脆对炀帝封锁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的消息,各地有报败状求援兵的表章,一律扣押“不以实闻”。从此,外间的一切变化、危机,“帝弗之知也”。有宫人知实情者对皇后萧氏说:“外间人人欲反”。萧皇后则让宫人自己向炀帝奏告。宫人对炀帝说了后,炀帝大怒,说宫人“非所宜言”,遂斩之。此后,又有人告诉皇后说:“宿卫者往往偶语谋反”。皇后却说:“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之,徒令帝忧烦耳”。从此,无人再敢奏报外间之事。关于“非所宜言”罪,据近人程树德《九朝律考·晋律考》中按语说:“非所宜言一条,始于秦律,汉律、晋律、北齐律均有之,今唐律不载。唐律本于隋《开皇律》,殆隋代删去之”。此案说明隋代仍有“非所宜言”罪。宫中之人不得言外事,犯者以“非所宜言”论罪,与前代“非所宜言”罪,在内容上稍有差别。大业末,天下汹汹,外官皆不尽责,徒令忧国宫人冒死讲实情,却又以“非所宜言”被诛。甚至连皇后也不敢讲真情实话,隋氏不亡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