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上同人集
清诗合集。十卷。清强溱编纂。强溱(1786—1851)字东𣶒,号沛厓,江苏溧阳人,有《佩雅堂集》。道光六年(1826)阮文藻在安徽宣城(古称宛陵)为官,以诗倡,约郡内同僚唱和,强溱亦参与。后唱和诗稿为人携去。阮氏有感于“当其文酒相从,忽忽不自知其乐;及时移事易,不禁思之于无穷也”。于是“因遍索同人全稿,拟广罗都为一集”。有些人虽未与此会,但亦曾“官于斯土与客于宛上”,“其诗卓然成家者”也在搜集之列。强氏编读诸集后感到“各集风格有魏晋,有三唐,有宋,有元。盖自谢宣城迄李供奉、崔侍御、宇文太守而后,此邦诗人之聚未有若斯之盛也”(皆见强溱序)。于是合众集为一编,名《宛上同人集》以纪念昔日盛会,并取“同声相应之义”。全书包括诗集十种。每集一卷,以年齿为序:(甲)《桐轩集》,金德荣撰,录诗一百七十三首;(乙)《惟雒斋集》,周仪撰,录诗三百十九首;(丙)《听松涛馆集》,阮文藻撰,录诗五百七十八首;(丁)《信芳阁集》,汪汝式撰,录诗一百七十九首;(戊)《佩雅堂集》,强溱撰,录诗三百九十七首;(己)《九叠山房集》,赵仁基撰,录诗一百二十七首;(庚)《佩湘集》,王成璐撰,录诗二百六十九首;(辛)《月波楼集》,甘煦撰,录诗一百二十四首;(壬)《识密斋集》,钱符祚撰,录诗七十二首;(癸)《迦龄集》,庄缙度撰,录诗一百零四首。每集之前皆有小序,介绍作者,评述其诗,多为强溱所撰。此集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