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高僧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高僧传》

宋代高僧赞宁的传记。赞宁生于911年,卒于1001年,著有《外学集》49卷,《宋高僧传》30卷,《内典集》152卷,《僧史略》3卷。《宋高僧传》始撰于982年,成书于988年,历时6年。全书共30卷,分10门,正传532人,附传125人,共录657人。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

中国佛教史书。亦称《大宋高僧传》,简称《宋传》。三十卷。北宋赞宁奉敕与弟子显忠、智轮等撰述。赞宁(919—1002),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属浙江)。后唐天成年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至灵隐寺,专习南山律。因其博学善辨,精于南山律学,时人誉称“律虎”。又通儒、老、百家之言,擅长诗文,备受当世王侯名士敬仰。曾被吴越王钱俶署为两浙僧统,敕赐“明义宗文大师”封号。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见之于滋福殿。并屡次宣召,赐紫衣服,敕号“通慧大师”,入翰林院。六年(981),任右街副僧录。淳化元年(990)任左街讲经首座,翌年任史馆编修。至道元年(995)掌洛京(今河南洛阳)教门事。咸平元年(998)加右街僧录,次年迁左街僧录。生平著作颇富,共撰有佛教著作一百五十二卷,方外著作四十九卷,大多佚失不存。其中主要著作除《宋高僧传》外,尚有《大宋僧史略》三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等。
赞宁撰述《宋高僧传》时,佛教极盛。宋太宗不仅对营建寺宇、雕刻藏经、翻译佛经等大力支持,同时十分重视佛门中高贤景行的人物和事迹,特命赞宁撰述此书。赞宁自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动笔,历时近七年,至端拱元年(988)成书。受到宋太宗的奖励,令僧录司编入大藏经。于至道二年(996)又修理增补,始成定本。
此书所据资料相当广泛。或采撷他人的碑文塔铭,或引用他人所作之传和著作,或参照赞宁自撰的塔铭及著作。其中有些传记或亲身采访所得,或从交往的同学、朋友处得之,而尤以碑文塔铭为最多,此尤为此书之特色。
此书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初的僧人传记,并补记南朝宋、陈和北朝后魏及隋前所遗留的僧人。所记正传五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二十五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
全书名目体例与《续高僧传》相同,亦分十科:一、译经,三卷,正传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二、义解,四卷,正传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三、习禅,六卷,正传一百零三人,附见二十九人。四、明律,三卷,正传五十八人,附见十人。五、护法,一卷,正传十八人,附见一人。六、感通,五卷,正传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七、遗身,一卷,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八、读诵,二卷,正传四十二人,附见八人。九、兴福,三卷,正传五十人,附见六人。十、杂科,二卷,正传四十五人,附见十二人。此书除每科之末附有论述外,还于一些人传末附以“系曰”,来申明作者之宗旨。在另一些人的传末附以“通曰”,自为问答,来解释某一疑难的。此皆前传所无。
此书根据大量原始资料,整理排比,剪裁融贯,叙事清楚。最精彩者为习禅篇,篇幅较多,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对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并将前人隐讳不载的禅宗内部斗争事迹,如“南顿北渐”之争等,均能客观地予以反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又如律宗南山、相部、东塔三家之争,亦在一些人的传中及《明律》论中提及,是关于律宗发展史的宝贵记录。而《译经》论载译经六例,译场的设官分职等,亦是译经史上重要文献。此外,此书于国家佛教色彩极浓之时奉敕撰述,于中亦可窥见佛法顺应王法之立场。此书的缺点是,在分类上有些不够恰当,如把一些禅宗人物归入护法、感通、遗身科,有一部分传失之过略。另外书中个别记载尚有错误之处,有些甚至杂以怪诞之谈。尽管如此,此书在当时仍不失为一部有关佛教历史人物的重要著作,其后亦与《梁高僧传》、《唐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等合称高僧传四集。
除高丽藏本未收,其他各藏本均有收录。金陵刻经处以《高僧传三集》单行本印行。

☚ 宗镜录   景德传灯录 ☛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

原名《大宋高僧传》。(北宋)赞宁奉敕编撰。30卷。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从唐高宗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成书时为止的僧人传记。全书分十科,名目同《续高僧传》。有正传532人,附见125人。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禅宗内部斗争事迹,亦不隐讳。

☚ 禅林僧宝传   景德传灯录 ☛

《宋高僧传》song gao seng zhuan

Lives of Eminent Monks Compiled Under the Song Dynasty→赞宁(Zan N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