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孟郊·游子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孟郊·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孟郊·游子吟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孟郊·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诗现存三百多首,从来选诗的人对他的诗都没有一致的选录标准,因此也就没有公认的代表作。这首《游子吟》是很多选本都选的,原因在于它“简炼超拔,古味盎然,几乎一字千金。”(《诗法萃编》)它成功地把慈母疼爱游子之情和游子感激慈母之心融汇贯通在短短的六句诗、三十个字中,生动地传达出了母子间无可比拟的、深挚的骨肉之情,歌颂了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母子之爱。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此诗是孟郊任溧阳尉时迎接他母亲而作。但看诗意却不对头,诗意分明是儿子出门旅游,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作。所以,看来这个注不很可信。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诗人选择了最普通、最细微、但却是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景和物来加以渲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两个并例的偏正词组,主词是“线”和“衣”。“线”和“衣”本是寻常的东西,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不寻常之物。因为诗里的“线”和“衣”已经都不再是客观的物,而是沾染了浓厚感情色彩的“线”和“衣”。这“线”里凝结着母亲对儿子丝丝缕缕、刻骨铭心的挚爱,凝结着母亲对于即将远离的儿子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思,也凝结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依恋之情。母亲把自己的深情和祝福,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儿子的衣衫。她简直愿意变成一件衣衫,牺牲自己为儿子抵挡风寒,为儿子带来温暖。而常年颠沛流离、窘困潦倒的游子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衫,刚好象母亲温暖的双手每时每刻都在抚摸着他那困乏的躯体,爱抚着他那颗饱受沧桑的心。正因为诗人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所以诗人更能体会到母爱的真挚无私,感受到母爱的温馨无比,从而写出了这样意味隽永、催人泪下的名句。

三、四两句从来没有注解,这里隐藏着吴越乡间的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缝制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所以在母亲“临行密密缝”的这个动作中既带着无可奈何,又更多地流露出慈母的情怀,母亲当然不希望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但为了儿子的前程却不得不让他、甚至劝他外出闯荡。而儿子还未出门,母亲却已经计算着他的归期,盼望他能早日归来。这就是慈母的情怀,“临行密密缝”的原因正在于“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慈母痛惜儿子的柔肠爱心,令人为之唏嘘。诗人笔下的母亲没有痛哭,也没有叮咛儿子早归;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片爱的深情却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倾泻出来,唤起天下儿女对母亲多少深情的怀念和感激。

诗的最后两句用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作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游子难报慈母所给予的厚爱,因而感到深深的歉疚。“寸草心”指儿子的一点孝心,“三春晖”则比喻母爱的温暖。诗人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含义更加深刻,感慨更见恳切。而且这两句诗把前面四句的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的共性,从而使全诗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这首诗,刘须溪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野集》)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工巧的雕琢,然而却清新流畅,“诗从肺腑出”,(苏轼《读孟郊诗》)表现了一片浓厚真挚的纯情,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