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居民在能够承受的 (在支付能力内) 范围内,能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清洁的生活饮用水。饮水安全是人类安全的重要内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仅是亿万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饮水分为解决对水的基本需要和确保安全饮用水两个层次。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可归结为水质问题和水量问题。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已有的集体供水工程有一部分缺少水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另一方面是分散供水导致的水质问题。中国农村直接饮用的坑塘水、檐前水、沟道水、河道水等都存在着水质问题,水源污染比较严重,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过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水量问题也是我国农村供水面临的重要问题,有资源性水量不足问题,也有工程性水量不足问题。长年都会发生的季节性缺水称为重度缺水,随着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基本完成,季节性缺水现象也基本得到了解决。除丰水年不缺水以外,其他年份仍然经常缺水的称为中度缺水。丰水年、平水年都不缺水,只有干旱年、连续干旱年才缺水的称为轻度缺水。后两种缺水状况一直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缺少工程设施。无论是水质还是水量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都要归结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上,这是国家即将实施的重点项目,包括饮水工程、水源保护工程及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如果按过去每年解决1200多万人饮水困难的投资水平估算,2004—2006年,国家投资80多亿元,解决了24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已有多年历史,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条件的工程技术模式,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饮水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基础条件太差,国家投入的资金只够建设一些比较小的工程,只是点状解决问题。今后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逐渐以集中式供水为主,提倡适度规模、供水到户,供水工程必须建在有合适水源的区域,有适于当地条件的水处理设备以及合格的管理人员,降低供水的成本,提高投资水平。要真正实现饮水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新建工程需要好的设备和技术,已建工程用于供水、消毒、控制的设备也已逐步老化,需要逐步更新。农村供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支持与参与,需要技术研究部门及相关设备生产企业的支持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