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结构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内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形式。这种结构是天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模仿和创造,它比单一农业或单一林业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对土地利用也更加充分合理。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各物种在农林复合系统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搭配形式、密度和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又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❶垂直结构。又称立体层次结构。它包括地上空间、地下土壤和水域的立体层次。一般来说,垂直高度越高,空间容量越大、层次越多、资源利用率越高。但层次增加并非无限,要受到环境、物种特性和生态工程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系统的层次可划分为: 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最多见的是双层结构 (如桐粮间作等) 和三层结构。
❷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复合生态工程各组分间的水平位置和排列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a.带状间作。如林农间作、果农间作多采用此形式。b. 团状混交或称为丛状混交,如海南岛的胶茶间作常用此形式。c. 均匀混交,如华北地区的桐粮间作有时把树木以品字形配置在田间。d. 水陆交互式。这种间作有两种形式,一种如桑基鱼塘; 另一种如水垛相间的农林渔的结合。e.等高带混交。种植在丘陵山地为防止水土流失的各种植物按等高线带状种植在坡面上的一种形式。f. 镶嵌式混交或称斑块混交。是指林、果、草、农田和鱼池 (山塘)等各组分呈斑块状的组合。
时间结构。
❶季节结构变化。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结构,如华北农区桐粮间作,一般情况下,由第一年10月至第二年的5月为泡桐+小麦的两层结构,麦收后为泡桐+玉米或棉花、大豆等秋作物。有的地块在小麦收割前还实行小麦与棉花或玉米套种,所以在5月初至6月初呈泡桐+小麦+棉花或玉米三层结构。
❷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随着树木的生长、树冠的扩大,林下的光照等一系列生态因子也随之变化,造成结构上的变化。在时间序列上,根据林业成分和农业成分共生时间的长短,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分为两种类型: a. 短期复合型。即林木幼年期在林下种植作物,如我国许多人工幼林所采取的以耕代抚就是短期复合型。b.长期 (或永续) 复合型。林木和作物或畜牧长期共生,如前面所说的桐粮间作,是属于长期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