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村革命根据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战略基地,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坚持奋斗下去,准备积蓄和扩大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斗争,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可以凭借的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敌人,并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28年7月9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提出了建立红军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多次阐明和发挥了这一光辉思想。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的决定,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进军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意义,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从1927年一1934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有: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这些革命根据地,是共产党人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毛泽东说,“没有农村根据地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因此,必须克服那种不愿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而企图用流寇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的错误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重申了这一问题,指出:“只有彻底克服流寇主义,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坚持的游击战争。”“忽视对农民进行艰苦工作的观点,忽视游击战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共产党在抗战中建立了19块根据地,开辟了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革命根据地的公营经济 ☛ 农村革命根据地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